说到王维,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十五,艳阳高照,蝉鸣不歇,终南山脚下的蓝田县辋川别墅中,60岁的王维端坐静室,双目紧闭,双手合十,口中诵经不已。室内清香袅袅,纤尘不染。诵经完毕,王维睁开眼睛,下了蒲团,说道,拿笔来。服侍的小童赶紧拿来纸笔,铺开,王维信手挥毫,写了一幅又一幅,都是给兄弟亲友的。
写毕,王维气喘吁吁,浑身汗流如雨。小童奉上清茶,王维喝了,跟小童说,我要打坐修心,你们出去,不要打搅。小童应了,躬身退出。黄昏时分,王维房门依然未开,小童端着菜蔬米饭进屋,发现他依然保持着端坐姿势,一动不动。小童再叫不应,原来不知何时,已然驾鹤西去。
小童痛哭失声,手中盘碗砰然掉落于地,摔成四瓣。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十月,寒风萧萧,北雪飘零,素梅盛开,王维出生于太原祁县。维意为结系冠盖的大绳。王维还有四个兄弟,分别为:王缙(读如晋,红色的丝绸),王紞(读如旦,系玉的丝带),王纮(读如弘,系帽的丝带),王繟(读如禅,系衣的丝带)。从这些文雅含蓄的名字就能看出,王父希望儿子们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王维父亲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正六品,他对儿子们有个朴素的期望,便是好好读书,走上仕途,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太原王氏乃大唐五姓(王,李,卢,镇,崔)之首,如假包换的名门望族。我在很多文章中写过,世家望族之所以传承千年,历风雨变幻朝代更迭而不倒,最根本的因素,便是勤学不缀。官职可以剥夺,财富可以剥夺,一切身外之物都能剥夺,唯独一生所学夺不去。因此世家子弟们“达则兼济天下”,出将入相,呼风唤雨,扩大家族影响;“穷则独善其身”,退居田园,耕读教子,等待时机再起。
所以说,世家子弟衣食无忧,不奋斗都能享尽世间荣华,可是依然勤学苦读,我们斗升小民,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有啥理由不去埋头苦学,以期改变命运,反而碌碌终日,浪费大好年华呢。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烟花三月,王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年近五岁的他和几个弟弟妹妹从祁县搬到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成为河东王氏的一员,正式开启读书生涯。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发动玄武门之变,诛灭太平公主,结束了大唐王朝从武后开启的“红妆时代”,也叫三女乱唐(武后,韦后,太平),改年号开元,新的时代来临了。王维埋头苦读,期盼在即将开启的开元盛世中一展身手。
开元三年(715年),王维15岁,离家赴长安,为三年以后的科考做准备。唐代科考有个特点,便是士子们在考前需要包装自己,拿着自己写的文章拜谒各路公卿大佬,得到大佬们赏识之后,给他在圈子里宣传造势,这样考中的几率就会很高。
开元五年(717年),王维17岁,正值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期,独身一人旅居长安求学,重阳佳节,倍感寂寞,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开元七年(719年),王维19岁,第一次参加京兆府考试。唐代科举,士子们先得参加京兆府考试,京兆府尹选送前十名于次年升入礼部再试,称为等第,意即等候及第。简言之,京兆府考试就是礼部考试的预选试。
王维的应试作文是《赋得清如玉壶冰》。“清如玉壶冰”是南朝诗人鲍照五言诗《代白头吟》中名句,《代白头吟》是鲍照抒发自己遭谗被贬的不平之作,抱怨自己清如玉壶,却不容于浊世。这是京兆府尹出的题目,让王维就这句诗写一篇文章,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王维文不加点,信笔而就: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大意是说,玉壶中的冰块清洁素雅,可是比起忠贞之士(比如鲍照)的一片赤诚,还是略有逊色。基本上就是把鲍照的《代白头吟》重述了一遍,毫无新意。其实这也是命题作文的难写之处。命题作文是写给命题老师看的,命题老师看作文是有很多标准的,各种束缚,所以能写出满分高考作文的自古以来都是大才。
开元八年(720年)春天,王维参加了吏部春试,没想到名落孙山,随后经常出入歧王李范府邸,成为一名帮闲,和李龟年等人一起,终日赋诗游玩。李隆基为了防止诸王叛乱,便建了“十王宅”,把诸王圈养起来,严禁诸王与外臣交接,诸王终日无事,便靠打猎宴游聊度时光。府上多养俳优声妓,王维是以熟悉音律成为李范座上嘉宾的。
王维也出入宁王李宪府邸。李宪东隔壁住一卖烧饼的,老板娘肤白眼媚,宁王一见,眼珠子不转,仿佛要榨出人家衣服下面的大来。就给了老板很多钱,把老板娘娶了回来,殊加宠爱。过了一年,问老板娘,你还想你那个烙饼的老公吗。老板娘默然不对。宁王就把老板叫来,让夫妻二人碰个头。老板娘一看,双泪垂颊,情绪激动,不能控制。座上十多人,观之无不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