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docx
文件大小:40.16 K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1.1万字
文档摘要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1概述

为适应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对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顺应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制订本标准。

专业教学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标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学校应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于本标准办出特色。

2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人力资源管理(590202)

3入学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4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5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59)

所属专业类(代码)

公共管理类(5902)

对应行业(代码)

人力资源服务(726)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2-06-08-01)、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员

(2-06-08-0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4-07-03-04)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薪酬考核管理、人力资源共

享服务中心及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

职业类证书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

2

6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能够从事组织内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薪酬考核管理、人力共享服务中心及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7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6)掌握招聘、培训、薪酬、考核、员工关系、人事代理、职业介绍等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

(7)掌握全面开展招聘、培训、员工关系管理业务的流程与方法等技术技能,具有独立开展员工招聘、组织培训、为员工办理入转调离手续并进行合同管理和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

(8)掌握协助开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业务的流程与方法等技术技能,具有协助或在他人指导下开展绩效考核、工资核算、薪酬体系设计业务的能力;

(9)掌握人力资源服务的相关技能,具有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人事代理、劳务派遣、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业务的能力;

(10)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

(1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3

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13)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14)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