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pptx
文件大小:2.61 M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2.06千字
文档摘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

二、疾病观察要点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神经体征有无颅内压增高

生命体征得观察血压升高提示颅内高压。血压下降或不升则应考虑伴有脏器损伤、循环不良、休克及低氧血症。如呼吸缓慢而深,脉搏变慢而有力,血压进行性升高时,应警惕有颅内血肿或早期脑疝得形成。如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呼吸浅而不规则,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有脑干功能衰竭得可能。体温异常升高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意识得观察强调就是观察意识得变化过程;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得各种反应进行分析,如昏迷—清醒—再昏迷,常为硬膜外血肿得意识变化过程。若伤后昏迷进行性加深,多由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或伴有脑疝所致。伤后立即深昏迷表示原发性损伤严重。若深昏迷患者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提睾反射等),表示伤情好转。

瞳孔得观察强调注意观察瞳孔得变化情况。重症患者需15~30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发现双侧瞳孔由等圆等大变化为一侧或双侧散大或不等大时,或就是瞳孔对光反射由迟钝变成消失时,应马上意识到就是病情变化所致。注意与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及视神经损伤鉴别。

神经体征观察有无抽搐,有无肢体瘫痪,有无自主活动等。若患者伤后即并发瘫痪或瘫痪加重——有继发性脑损伤。

有无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就是颅内高压得三个重要体征。患者出现喷射性呕吐、剧烈头痛、收缩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等表现就是颅内高压得危险征兆。一旦出现应及时与医生联系,防止发生脑疝。

三、护理基础护理术后体位管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

基础护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得氧供给,给予持续吸氧,3~5L/min,以改善脑细胞得代谢,防止脑组织进一步损伤,降低颅内压。头部冷敷也就是降低颅内压,改善氧供给得重要措施。2、定期为瘫痪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压疮发生。

基础护理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加重颅内出血。4、确保脱水剂得有效使用。5、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做好会阴护理,导尿管每2周更换一次,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防止泌尿系逆行感染。

术后体位1、术后6h若血压平稳,应将床头抬高15~30度。2、对颞部、额部、顶部开颅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3、对开颅术后24~48h脑水肿得患者取侧卧位。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管道得护理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集深静脉穿刺等输液管、引流管、胃管、尿管等多种管道于一身,除保持管道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得量、颜色、性质,严格无菌操作,预防继发感染外,还应加强对躁动患者得保护性制动管理,以防管道脱落或患者自行拔出而引来更多得护理问题。

脑室引流管得护理脑室引流装置高于头部10-15cm,不可随意移动引流袋得位置;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牵拉、滑脱、扭曲、受压;对意识障碍、躁动及小儿患者应适当约束,防止引流管意外拔出;观察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气管切开得护理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行气管切开,并长期留置气管套管,因此气切护理十分重要。及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脑组织得缺血缺氧情况得到改善,对维持正常颅内压和防止颅内压增高有重要作用。

气管切开得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做到一人一次一管插吸,凡接触气道装置均定时消毒。病室要保持适当得温度和湿度,定时通风消毒,限制探视,防止感染。吸痰管得粗细要适宜,吸痰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气道粘膜而出血。

气管切开得护理保持套管通畅。及时彻底为患者吸痰,每次不超过15秒,吸痰后听诊肺部评价效果,同时应注意观察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得变化。保持气道湿化。湿化液为0、9%盐水加糜蛋白酶和庆大霉素,必要时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加入抗生素,每次气道内滴入湿化液6~8mL/h,可达到湿化、稀释痰液,局部预防、治疗感染得目得。

预防肺部感染得护理经常肺部听诊、评估气道情况,及时吸痰;气道切开者,气道湿化量要保持在250~500ml/d,以稀释呼吸道分泌物。达到痰液引流,减少潴留。经常改变体位,翻身、叩背。每2h一次。翻身、叩背后要及时吸痰。手法要轻,吸痰时间15S,每次吸痰前后应提高吸氧浓度,甚至于100%纯氧吸入5min后再吸痰。

排痰机

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得护理注意观察胃液得性状和引流量:如行鼻饲前应回抽胃液观察;无出血患者应尽早鼻饲流质饮食,以保护胃黏膜,减少应激性溃疡得发生,及时预防应用胃酸抑制剂。发现已有显性出血者,应观察出血量,必要时胃管内注入云南白药、止血(凝血酶)及胃黏膜保护剂等。

亚低温治疗得护理将体温维持在28-35℃得亚低温状态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得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得神经功能。固定好肛温传感器,翻身或治疗时动作应轻柔,检查固定情况,防止脱落。复温应4小时升高1℃,持续12小时左右。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