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
成人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
文献介绍
目录
CONTENTS
背景介绍
采血准备
采血部位的选择
采血操作流程
标本的运送与接收
动脉血气分析质量控制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采血人员防护
第一部分
背景介绍
ABG(ArterialBloodGas)rterial
ABG(ArterialBloodGas)
loodGas
动脉血气分析的定义与目的
核心指标与临床意义
核心指标与临床意义
动脉血气分析检测pH、PaO2、
PaCO2等指标,是评估呼吸功
能、酸碱平衡和氧合状态的关键工具,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和手术
室。
例如,在呼吸衰竭患者中,PaO2
低于60mmHg提示严重缺氧,需立即采取氧疗措施;pH值低于
7.35可能表明酸中毒,需进一步分析原因。
适用场景与临床价值
适用于呼吸衰竭、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危重患者,还可用于机械通气参数调整和重大手术围术期监测。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及时调整通气参数,可使机械通气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约
20%,显著降低医疗成本。
护理操作的核心意义
护理操作的核心意义
规范的采集操作可提升穿刺成功率及标本质量,降低医务人员针刺伤
发生风险,减少患者穿刺相关并发
症的发生
动脉采血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
·严重休克的急危重病人,需经动脉快速输液或输血,提高有效血容量、血压,改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以争取时间。
·各种需检查和监测动脉血气的情况。
·手术、麻醉及急危重症病人需监测动脉血压。
·特殊检查和治疗:选择性动脉造影、或注射抗肿瘤药物,行区域性化疗治疗、心脏介入治
疗、血液透析治疗等。
禁忌症
·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慢性严重心、肺或肾疾病、晚期肿瘤等不能耐受者。
·穿刺局部有感染者。
·穿刺动脉有痉挛、血肿、动脉瘤或血栓形成。
·动脉闭塞或由于纤维疤痕等因素导致穿刺困难者。
第二部分》
采血准备
采血准备
环境准备
应选择温度适宜、光线良好的清洁环境进行穿刺操作。
信息记录
·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
·住院号(ID号)·体温
·氧疗方式
·吸氧浓度
·标本采集时间
采血前准备
【物品及器械准备】
·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时宜首选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作为皮肤消毒剂。如果对氯己定乙醇有使用禁忌,可使用碘酊、碘伏(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或75%酒精。
·纱布块、无菌棉球、无菌棉签等。
·采血器具:宜使用含有冻干肝素盐或其它适当抗凝剂的自充式、高密度聚丙烯材质、一次性使用的动脉采血器。不宜使用普通肝素作为抗凝剂。
·医用手套。
·锐器盒、标本盒。
·局部麻醉剂(必要时)。
·垫巾/软枕(必要时)。
·冰袋或冰桶:如果标本无法在采集后30分钟内上机检测,应在0℃~4℃环境下低温保存回。
采血前准备
患者身份识别: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床号、
姓名、住院号(ID号)、检验申请单等。
解释操作程序:
穿刺前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操作程序,并嘱患者平卧或静坐5分钟。
【患者评估】
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体温、氧疗方式、呼吸机参数、吸氧浓度等。如氧疗方式或吸氧浓度改变,采血前宜至少等待20、30分钟,以达到稳定状态。
评估患者的血压,血压过低者采血前应将针栓推至0刻度,缓慢抽拉采血。
评估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创伤、感染、硬结、皮疹、破溃等,避免从以上部位获取标本。
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凝血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穿刺股动脉。
第三部分
采血部位的选择
动脉采血穿刺部位选择
常选动脉:
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及动脉导管
结合穿刺难易程度,穿刺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及引起组织损伤的风险进行综合判
断。
原则上应选择位置表浅、易于触及、便于穿刺、具有丰富侧支循环的动脉。
肱动脉
不好固定,滚滑;不好操作
桡动脉(首选)易固定,便于操作
股动脉
易固定,操作复杂
解剖位置较深,易造成出血、感染
足背动脉
1.桡动脉(首选)
1.桡动脉位于手腕部,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成功率高。
2.周围无重要伴行血管及神经,不易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误采静脉血
2.桡动脉下方有韧带固定,容易压迫止血,局部血肿发生率较低
穿刺点
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距手臂外侧0.5~1cm,动脉搏动最强处;或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