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净化防控技术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阻碍全球整个畜禽业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该病原微生物对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力,故导致此病的发生率较高,传染力较强,存在反复发病的情况。因此,养殖户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对此病的重视程度,及时隔离清除可疑畜禽,保证养殖场为布鲁氏菌病的净化场,从而促进国内外畜禽业的蓬勃发展。
一、流行病学特点
1.易感动物。目前已经发现200多种动物易被布鲁氏杆菌所感染进而导致发病,其中在我国畜禽养殖业中存在较多的为羊布鲁氏菌病、牛布鲁氏菌病以及猪布鲁氏菌病,尤其在牛羊养殖业中此病的发病率最高。
2.传染源。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畜禽或者携带布鲁氏杆菌的动物是此病主要的传染源,此外,由于患病动物所排泄的粪尿、分泌的乳汁、释放的精液和尿液、生活的圈舍、使用的用具等均存在大量的布鲁氏杆菌,因此,这些也成为布鲁氏菌病传播扩散的传染源之一。
3.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破损皮肤的接触、眼结膜等黏膜组织、畜禽消化道、雌雄动物的交配、携带布鲁氏杆菌病原的蚊虫的叮咬等进行传播。
二、危害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判定的B类传染病,一旦发生此病,必定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畜牧业本身产生的危害。布鲁氏菌病最常见于牛羊类养殖场,并对牛羊正常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危害。
首先,患病牛羊精神萎靡、采食量降低、全身疼痛、不喜站立,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生长发育。
其次,布鲁氏菌病主要危害牛羊的繁殖生殖系统,患此病的母牛或者母羊表现出不孕、流产,即使能顺利分娩也会产死胎,同时也会导致母畜出现子宫炎症、子宫内膜水肿充血并可能存在坏死灶;当哺乳期的母畜患病后,则会表现为乳房肿胀、乳质量降低、乳产量减少等,且外阴处有明显的红肿、大量黏液存在;患此病的公羊则会导致精液品质下降,影响配种、降低受胎率等,且睾丸处有明显的病理变化(睾丸炎症、肿胀疼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牛羊产业的发展,并造成养殖户较大的经济损失。
最后,由于布鲁氏杆菌属于胞内菌,故患病的畜禽不能完全被治愈,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治疗费用,留作种用的畜禽被淘汰,缩短了其利用年限,从而降低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2.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由于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且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也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患此病的人,主要表现为波浪热(忽冷忽热),流出的汗液呈黏性,全身关节肿胀疼痛,尤其是腿关节、腰关节处的病变最为明显,患病后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虚乏力、精神涣散,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并且终身携带布鲁氏杆菌。男性若患此病,则会发生睾丸炎;女性患此病,则会导致不孕、流产、生理紊乱,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殖。
3.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若牛、羊、猪等畜禽屠宰之前患有布鲁氏菌病,则会导致屠宰后的肉类制品携带病菌,患病畜禽提供的奶制品中也携带病菌,而肉蛋奶又为人类提供了全面的营养物质,其消费量较大,因此当其流入消费市场被消费者购买食用之后,就会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4.对公共卫生造成的危害。在农村、牧区等一些较为偏僻的地方,由于畜禽业从业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缺乏、专业知识较为贫瘠,未意识到此病的危害,即使意识到了也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出现了人畜共处一室的情况,未做好人与畜禽相处之间的科学防疫,会造成疫病的传播,从而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造成人类社会的波动,影响社会的和平稳定。
三、净化防控措施
畜禽或者人类一旦患布鲁氏菌病,就会终身带菌,严重影响健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布鲁氏菌病的净化和防控工作,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作为预防畜禽各类疫病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之一,主要是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使得畜禽产生相关抗体,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畜禽机体时,就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抵御病菌的入侵。目前,针对布鲁氏菌病的常见疫苗包括弱毒性布鲁氏菌疫苗、亚单位疫苗、DNA基因疫苗、灭活疫苗等。首先,养殖户要制定详尽可行的免疫方案;然后,要根据布鲁氏菌疫苗接种的要求进行接种,其中包括稀释倍数、保存条件、有效期、接种方式等,也要注意接种畜禽的生理状态,如由于弱毒的疫苗存在一些活性病毒,对妊娠阶段的畜禽接种之后会造成其流产,因此对于妊娠畜禽禁止使用弱毒疫苗,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疫苗,也可以等母畜分娩之后再进行接种。最后,为了保证疫苗的药效,在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要对全部的畜禽进行相关抗体的检测,对于抗水平较低的畜禽要及时进行补充接种。
2.日常消杀。日常消杀也是净化和预防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良好、清洁、干净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包括布鲁氏菌病在内的多种疫病或疾病的发生。首先,要每天定时清扫畜禽排泄的粪便、尿液等,破坏适合布鲁氏杆菌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