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多发骨盆骨折护理常规.pptx
文件大小:8.91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2.6千字
文档摘要

多发骨盆骨折护理常规演讲人:XXX日期:

123并发症预防策略急性期护理措施病情评估与诊断目录

456出院延续护理心理护理支持康复护理实施目录

01病情评估与诊断

入院初步评估要点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疼痛部位与程度肢体功能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以判断患者整体状况。评估疼痛部位、范围、程度,以及是否伴随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检查有无开放性伤口、出血、渗液等,并评估伤口污染程度。评估患者肢体活动度、肌肉力量及关节稳定性,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优先级X线检查常规进行骨盆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检查,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01CT检查对于复杂或多发骨折,CT检查可更准确地评估骨折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02MRI检查对于疑似合并软组织损伤或神经损伤的患者,MRI检查可辅助诊断及评估损伤程度。0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等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疼痛部位及性质。疼痛等级动态监测疼痛评估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镇痛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疼痛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疼痛变化情况,如疼痛加重、减轻或性质改变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疼痛变化监测

02急性期护理措施

体位管理与制动规范采用平卧位或稳定侧卧位,避免过度扭曲和翻身,以免加重损伤。保持患者平稳对骨盆进行临时固定,如使用骨盆带或夹板,以减少疼痛和进一步损伤。制动处理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患肢抬高

循环系统监测指标疼痛监测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疼痛部位和性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03记录每小时尿量,观察有无休克症状,以及评估肾功能。02尿量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定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01

出血及休克干预流程迅速止血对于明显外出血,采取紧急压迫止血措施,并尽快转运至手术室进行进一步处理。01输血补液建立静脉通道,输血补液以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02密切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神志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03

03并发症预防策略

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基本预防措施尽早开展深静脉血栓预防教育;尽可能避免使用下肢静脉输液;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如深呼吸、咳嗽等。机械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或弹力袜等机械性装置,以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23

进行导尿、膀胱冲洗等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细菌侵入。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尿管,确保尿液引流通畅,避免尿液潴留和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通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泌尿系统感染防控

对所有多发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压疮风险分级管理压疮风险评估根据压疮风险等级,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体位护理方案,如定期翻身、使用减压床垫等,以减轻局部压力。体位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期受压和摩擦,及时处理大小便失禁等皮肤刺激因素,预防压疮的发生。皮肤护理

04康复护理实施

早期被动活动原则早期床上活动被动活动为主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加疼痛控制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等并发症。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患者无法主动活动时,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肢体活动。活动过程中注意患者疼痛情况,避免疼痛导致活动过度。

初期阶段以床上活动为主,如翻身、坐起、移动等,逐渐增加活动量。中期阶段加强肢体活动,如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提高身体协调性。后期阶段逐步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加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计划,逐步达到康复目标。渐进式康复训练计划

营养支持标准要求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饮食均衡合理安排膳食,避免偏食或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平衡。特殊饮食要求根据患者情况,提供特殊的饮食支持,如流质饮食、糖尿病饮食等。

05心理护理支持

创伤后应激反应疏导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恐惧、焦虑的程度和原因。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减少噪音和干扰,提供安全感。提供安全舒适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与其进行心理疏导和交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倾听与交流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属支持

家属沟通协作机制沟通重要性信息反馈协作与配合家属教育向家属介绍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及时向家属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听取家属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