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采血流程
一、采血前准备
(一)人员准备
采血人员需具备专业资质,经过系统的采血培训,掌握采血技术、无菌操作规范、急救知识及沟通技巧,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采血前,采血人员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确保个人卫生符合要求,避免污染采血过程。
(二)物品准备
采血器具:准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采血针、采血管(根据检测项目选择不同类型,如血常规使用紫头管、生化检测使用黄头管等)、持针器等,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及过期。
消毒用品:准备75%乙醇棉球、碘伏棉签、消毒湿巾等,用于皮肤消毒。确保消毒用品在有效期内,且包装无泄漏。
其他物品:准备止血带、无菌干棉签、医疗废物桶、标签、条形码打印机等。标签上应清晰标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或门诊号)、检测项目、采血时间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三)患者准备
核对信息:采血人员在采血前需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院号(或门诊号)等,可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扫描患者腕带等方式进行确认,避免采错血样。
告知与指导:向患者解释采血的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如采血前是否需要空腹(根据检测项目而定,如血糖、血脂等检测一般需空腹)、采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等,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四)环境准备
采血室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2-26℃),湿度保持在40%-60%。每日对采血室进行清洁消毒,地面、台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空气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
采血区域应划分明确,设置清洁区、污染区,避免交叉感染。清洁区用于存放清洁物品,如未使用的采血器具、消毒用品等;污染区用于放置使用后的医疗废物,如使用过的采血针、采血管、棉签等。
二、采血操作过程
(一)选择采血部位
成人通常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采血,婴幼儿可选择颈外静脉、股静脉等。选择的采血部位应无红肿、硬结、瘢痕、皮肤病等,确保采血安全。
对于长期采血的患者,应注意交替选择采血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
(二)消毒与扎止血带
在选定的采血部位上方约5-10cm处扎紧止血带,使静脉充盈明显,但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超过1分钟,以免影响血液成分。
用75%乙醇棉球或碘伏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cm,待自然干燥后进行穿刺,避免残留消毒剂影响检测结果。
(三)穿刺采血
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持采血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皮肤及血管,见回血后,将采血针另一端插入采血管胶塞,血液会因负压自动流入采血管。
按照所需检测项目的先后顺序,依次采集不同类型的采血管。采血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出现头晕、心慌等晕针症状,应立即停止采血,让患者平卧,给予吸氧、糖水等处理。
(四)拔针与止血
采血完毕后,先松开止血带,再迅速拔出采血针,立即用无菌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3-5分钟(凝血功能异常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防止皮下出血。
告知患者按压的正确方法,避免揉搓穿刺点,以免形成血肿。
三、采血后处理
(一)血样处理
采血后,轻轻颠倒采血管5-8次,使血液与抗凝剂或促凝剂充分混合(根据采血管类型而定),防止血液凝固,影响检测结果。
将采集好的血样及时送检,一般生化、免疫等项目的血样应在2小时内送检,血常规等项目的血样应在4小时内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应根据检测项目要求进行妥善保存,如冷藏保存等。
(二)医疗废物处理
使用后的采血针、采血管、棉签等医疗废物应分类放置在专用的医疗废物桶内,医疗废物桶应有明显标识,避免利器刺伤。
医疗废物达到规定容量后,应及时进行封口、称重、登记,由专人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进行统一处理,防止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三)采血设备与环境清洁
采血结束后,对使用过的采血设备、台面等进行清洁消毒。采血针持针器等可重复使用的设备,应按照消毒流程进行消毒处理,备用。
对采血室进行通风换气,再次清洁地面、台面,为下一次采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