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抗凝血酶(AT)第28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合成,?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人体内主要的血浆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AT与酶1:1复合物,这种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肝素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从而大大增强AT的抗凝酶活性。第29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XII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块内源途径XIIXVIIIXVII抗凝血酶外源途径组织因子VII蛋白C系统凝固抑制第30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肝素治疗与AT监测□肝素作为辅因子,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可使AT灭活凝血酶作用大大增强(2000倍以上),促进AT与凝血酶结合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AT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第31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AT缺陷□遗传性AT缺陷:导致VTE和PE,动脉血栓少见。□合成障碍:在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急性肝功能衰竭、早产儿等,由于合成减少,AT活性与含量减低,且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消耗过度:DIC、脓毒血症、DVT、早幼粒白血病。□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时,由于AT的分子量较小,易从尿液中随蛋白流失。高血压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也会造成AT的大量丢失,进而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第32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第33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FDP的临床应用□原发性、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均增高。□血管栓塞性疾病(AMI、CI、DVT)。□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疾患或各种肿瘤。第34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七、D-二聚体(D-Dimer)第35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6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D-二聚体临床应用进展随着技术的进步,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深入早期替代FDP和3P实验用于DIC的诊断和监测高阴性预示能力和高灵敏度,用于VTE排除、早期DIC的诊断和溶栓治疗监测VTE复发的监测,抗凝药物停药的风险评估内、外、妇、儿多种疾病血栓风险评估、病程动态监测及预后评估恶性肿瘤的预警信号…...早期替代FDP和3P实验用于DIC的诊断和监测第37页,共5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3.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3.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3.3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3.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院测定58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硬化和肝脏肿瘤患者明显高于急、慢性肝炎病人。在肝脏疾病患者中,D-二聚体增高提示患者体内纤溶增高,可能伴有一种隐匿性DIC过程,所以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定是较有价值的试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