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电气安全知识讲座ppt课件(图文).pptx
文件大小:2.21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3.13千字
文档摘要

合理用电阖家太平

目录contents

触电事故警示

触电事故警示一

2021年5月20日下午13时30分许,北京怀特机电公司工人李海峰和李冬旭到尚智科技园项目工地3C栋负一层地下室开始进行放线作业(敷设楼道照明灯电线工作)。工人李冬旭负责站在升降平台车上作业,李海峰负责在地面上给李冬旭递材料和工具。

下午5时30分左右,李冬旭需要给作业的线槽打孔,让李海峰拿小型电钻工具给他,李海峰发现电钻没电后就独自一人去库房找电池(路程来回大约5分钟)。下午5点35分许,工人李海峰取完电池回来后,看到李冬旭平躺在升降车上,喊了李冬旭几声没有反应,立即找附近工友一起将李冬旭从升降车上抬下来放到地面,随后将其送医院救治。

触电事故警示二

事故前,施工单位在正常运行的10kV青龙线上方搭建竹跨越架。10kV青龙线99-100号杆段上方有带电运行的35kV田金线跨越,最短距离5.37米。由于10kV青龙线跨越架倒塌,导致断杆、多档导线脱落。

随后,工作人员开展缺处工作。在10kV青龙线导线收紧时,导线被抬升后与上方运行的35kV田金线安全距离不足放电,导致收线的8名施工人员触电,4人死亡4人受伤。

触电事故警示三

某施工队开展10kV高压跌落熔断器安装工作。本应在原10kV阿租支线0号杆、1号杆,10kV一街Ⅱ回线26号杆、28号杆各装一组接地线。但实际10kV一街Ⅱ回线27号杆大号侧、原10kV阿租支线1号杆大号侧各装设了1组接地线。

同时,接地线的接地桩埋深为41cm,因土壤长期干旱,造成接地电阻较大(实测值:333欧),远远超过接地要求值(30欧),接地线失去接地保护作用。由于10kV一街线坡头支线(原带电)与10kV一街Ⅱ回线(原不带电)杆之间有交叉跨越(垂直距离约2米),档距较大,刮大风导致10kV一街线坡头支线向上舞动,对10kV一街Ⅱ回线放电,致使2名作业人员触电,1死1伤。

触电事故警示四

供电所某员工在未携带验电器、接地线、绝缘手套、绝缘靴、安全帽等必备安全工器具的情况下处理10kV用户缺相故障。

一名工作人员拉开AB相跌落保险后,由于尿急想去小便,就把绝缘操作杆递给正在低头系安全带的另一名工作人员,并说还有一相。另一名工作人员接过操作杆后顺手放在地上,也未检查跌落保险状态,也没有验电、装设接地线即开始登杆,触电死亡。

安全用电常识

了解电器寿命

电器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超过使用寿命的电器,其性能和安全性都会下降。例如,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一般为8-10年,冰箱的使用寿命为10-12年。当电器达到或超过使用寿命时,应及时更换。

老化的电器可能会出现零部件损坏、漏电、短路等问题,不仅影响使用效果,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在更换电器时,要选择符合当前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的产品,以确保用电安全。

学习用电知识

安全用电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观看安全教育视频、参加社区组织的安全培训等方式,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和技能。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电器,避免因无知而引发安全事故。同时,要将安全用电知识传授给家人和朋友,让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用电环境。?

电动车充电规范

近年来,电动车火灾事故频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充电不规范。

电动车充电时,要使用原装充电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车充电器参数可能不同,混用充电器可能导致电池过热,甚至引发爆炸。充电时,应将电动车停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外场所,严禁在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充电。

同时,要控制充电时间,避免过度充电,一般充电时长不宜超过8小时。此外,定期检查电动车的电池和线路,若发现电池鼓包、线路破损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电器清洁断电先行

在清洁电器时,务必先切断电源,这是保障人身安全和电器正常使用的关键步骤。许多人习惯在电器通电状态下进行清洁,这样做极易因水或清洁剂进入电器内部,导致短路或触电事故。

在清洁电视屏幕时,应先拔掉插头,再用柔软的干布轻轻擦拭。对于厨房电器,如抽油烟机、炉灶等,在清洁前不仅要切断电源,还要等待其冷却后再进行操作。另外,避免使用含有腐蚀性的清洁剂,以免损坏电器外壳和内部电路。

触电的危害

生活仪式感缺失?

生活中的仪式感,如生日聚会、节日庆祝等,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和归属感。但触电事故后,受害者及其家庭因忙于治疗和康复,无暇顾及这些仪式。原本热闹的生日派对,可能因受害者受伤而简单应付;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因家庭氛围压抑而取消。

生活仪式感的缺失,会让家庭生活变得平淡无奇,削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恐慌情绪蔓延?

重大触电事故发生后,消息通过媒体迅速传播,极易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情绪。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发生的触电事件,会让人们对日常用电安全产生担忧,进而影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