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外爬架焊接工艺规范.docx
文件大小:15.2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2.71千字
文档摘要

外爬架焊接工艺规范

一、焊前准备规范

焊接材料选择:依据外爬架构件的材质,如普通热轧钢(像Q235等常见钢材),匹配相应的焊接材料。焊条需选用符合国家标准且与母材材质兼容性佳的产品,例如焊接Q235钢,可选用E43系列焊条。焊丝的选择同样要契合母材特性,确保焊接接头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焊接材料应具备质量证明文件,对其质量存疑时,需抽样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焊接设备调试:焊接作业前,对焊机进行全面调试。检查焊机的电流、电压输出稳定性,确保其能精准调控至焊接工艺要求参数。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设备,要检查送丝机构是否顺畅,气体流量控制装置是否准确,气体纯度是否达标(二氧化碳气体纯度不低于99.5%)。对于手工电弧焊设备,需调试焊接电流调节旋钮,保证电流输出稳定且能在规定范围内灵活调整。

焊件表面清理:彻底清除焊件焊接部位表面的油污、铁锈、氧化皮、水分等杂质。对于油污,可采用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擦拭;铁锈和氧化皮,可用钢丝刷、砂纸打磨,直至露出金属光泽。焊件表面清理范围应超出焊接边缘至少20mm,确保焊接时无杂质混入焊缝,影响焊接质量。

焊接坡口加工:根据焊件厚度、焊接位置及设计要求,加工合适的焊接坡口。对于较厚的焊件(一般厚度大于6mm),常采用V形、U形等坡口形式。坡口加工可通过机械加工(如车床、刨床)或热切割(如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方式进行。热切割加工坡口后,需用砂轮打磨去除坡口表面的氧化层和淬硬层,保证坡口质量。坡口尺寸精度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坡口角度偏差不超过±2°,钝边尺寸偏差不超过±0.5mm。

二、焊接过程控制规范

焊接参数设定:根据焊件材质、厚度、焊接位置以及焊接方法,严格设定焊接参数。以手工电弧焊焊接Q235钢为例,当焊件厚度为8mm时,焊接电流可设定在120-150A,电弧电压为22-24V,焊接速度控制在8-12cm/min。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同样材质和厚度焊件时,焊接电流一般在180-220A,电弧电压25-28V,气体流量15-20L/min。不同位置焊接(平焊、立焊、横焊、仰焊)参数需适当调整,立焊、仰焊时电流应略小于平焊,以保证焊接质量。

焊接操作要求:焊接过程中,焊工需保持稳定的焊接姿势和手法。手工电弧焊时,焊条与焊件保持合适的角度(一般为60°-80°),采用合适的运条方法,如直线运条、锯齿形运条、月牙形运条等,确保焊缝成型良好。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时,焊枪要保持垂直于焊件表面,且匀速移动,避免出现焊接缺陷。多层多道焊接时,需清理前一层焊缝表面的熔渣和飞溅物,检查有无焊接缺陷,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焊接。层间温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Q235钢,层间温度一般不超过250℃。

防风、防雨措施:露天焊接作业时,需采取有效的防风、防雨措施。当风速超过2m/s时,应设置防风棚或使用防风罩,防止焊接过程中气流干扰,导致保护气体吹散,影响焊接质量。遇雨天、雪天,无防护措施时禁止焊接作业。若焊件表面潮湿,需烘干后再进行焊接。

三、焊接质量检验规范

外观检验:焊接完成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焊缝表面应光滑,不得有裂纹、气孔、夹渣、未焊透、焊瘤等缺陷。焊缝余高应符合要求,一般对接焊缝余高为0-3mm,角焊缝焊脚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不超过±1mm。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咬边深度不超过0.5mm,咬边连续长度不超过100mm,且焊缝两侧咬边总长度不超过该焊缝长度的10%。

无损探伤检验:对于关键部件(如竖向主框架、水平梁架等主要承力构件的焊缝),需进行无损探伤检验。常用的探伤方法有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等。超声波探伤可检测内部缺陷,探伤比例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般重要焊缝探伤比例不低于20%。射线探伤能更直观地显示焊缝内部缺陷,对于一级焊缝,探伤比例需达到100%。探伤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如GB/T11345《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3323《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等。

力学性能试验:必要时,抽取焊接接头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等。拉伸试验可检验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其结果不得低于母材的规定值。弯曲试验用于检查焊接接头的塑性,弯曲角度根据母材材质和相关标准确定,试验后焊接接头受拉面不得有裂纹。冲击试验可测定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冲击功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力学性能试验应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如GB/T2651《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2653《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GB/T2650《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等。

四、焊接缺陷处理规范

缺陷识别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