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防地震安全教育指南.pptx
文件大小:1.99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3.15千字
文档摘要

演讲人:

日期:

防地震安全教育指南

CATALOGUE

目录

01

地震基础知识

02

应急准备措施

03

避险逃生技能

04

震后应急处置

05

教育演练体系

06

长效机制建设

01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成因与类型

地震成因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释放导致的自然现象。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类型。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震类型,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通常发生在火山附近,震源较浅,震级较小。

由于地下溶洞或矿洞塌陷引起的地震,规模较小,但也可能对地表造成一定破坏。

震级与烈度关系

震级与烈度概念

烈度分区

震级与烈度关系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表示;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等因素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高。但烈度还受到地表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地震波传播特性,将地震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以便采取不同的防震措施。

地震前兆

指人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如地表变形、井水水位变化、动物异常行为等。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地震即将到来,但并非绝对可靠。

宏观前兆

微观前兆

指需要通过专业仪器才能检测到的异常现象,如地壳形变、地磁场变化等。这些微观前兆对于预测地震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知识进行监测和分析。

地震前通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地震云、地震光、地震声等,这些现象被称为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识别

02

应急准备措施

家庭防震物资储备

应急食品和饮用水

准备足够的食品和水,至少能满足家庭成员几天的基本需求。

01

急救用品

包括绷带、消毒纱布、止血药、消炎药等医疗用品,以及应急手电筒、灭火器、哨子等救援工具。

02

避难用品

如毛毯、睡袋、防潮垫等,用于保护自身安全和舒适度。

03

应急包配置标准

包括个人药品、应急手电筒、哨子、防尘口罩、紧急联络卡等。

个人应急包

家庭应急包

车载应急包

除了个人应急包中的物品外,还应包括灭火器、应急食品、饮用水、急救用品、重要文件复印件等。

放置急救用品、手电筒、警示牌、灭火器、紧急联络卡等,以备在车辆发生故障或遭遇地震时使用。

疏散路线规划原则

尽量远离建筑物、大树、街灯、电线杆等可能发生倒塌或掉落的物体。

远离危险区域

向空旷的场地、公园、广场等避难,避免在狭窄的街道或胡同中逃生。

选择开阔地带

尽量靠近消防通道、避难所、救援设备等安全设施,以便及时获得救援和帮助。

靠近安全设施

03

避险逃生技能

室内避险黄金三角区

确定三角区位置

等待救援

保护头部和颈部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寻找靠近墙角、桌下或床下的稳固三角区,避免站在门窗边、镜子前、吊灯下等易倒塌或掉落的危险区域。

在三角区内,尽量蜷缩身体,双手保护头部和颈部,以防被掉落的物体砸伤。

保持冷静,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随意移动或大声呼喊,以免消耗体力或吸入灰尘。

户外环境安全选择

避开危险建筑物

地震时应远离电线杆、路灯、树木、广告牌等易倒塌的物体,以及高楼、桥梁、隧道等易发生坍塌的建筑。

寻找开阔地带

注意地面变化

选择空旷的广场、操场、公园等开阔地带,避免因地面震动引发的倒塌或掉落。

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观察周围环境,注意地面是否出现裂缝、隆起或塌陷等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位置。

1

2

3

公共场所逃生路径

熟悉逃生路线

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影院、餐厅等,应事先了解并熟悉逃生路线,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撤离。

01

避难层逃生

如果身处高层建筑,应前往避难层或避难间躲避,避免乘坐电梯,尽量通过楼梯等安全通道逃生。

02

保持冷静有序

在逃生过程中,要保持冷静有序,避免拥挤和踩踏,优先帮助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

03

04

震后应急处置

自救与互救操作要点

破坏情况评估

搜救被困人员

切断危险源

紧急撤离

迅速评估所处环境的破坏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进一步危险,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优先搜救被困或受伤的人员,使用合适工具和方法,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关闭煤气、水电等危险源,防止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按照预定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

次生灾害防范方法

6px

6px

6px

注意易燃物品,避免火源接触,及时扑灭初期火灾。

火灾防范

关闭门窗,用沙袋等物堵住门缝,防止水浸入室内;避免接触洪水,以免被冲走或溺水。

水灾防范

避免在山坡、沟谷等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方停留,选择稳固的高地避难。

滑坡、泥石流防范

01

03

02

在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内,要警惕余震的发生,避免在易倒塌的建筑物内停留。

余震防范

04

保持冷静,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