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犯罪原因分析课件:微观个体环境因素.pptx
文件大小:99.45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4.71千字
文档摘要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一)缺损家庭

缺损家庭是由于父母离异、早逝、分居、入狱等形成单亲家庭这一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如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从内心认为父母亲的关系不好是因自己导致的,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暴躁、封闭、孤独、失望等心理,影响孩子良好性格及意志品质的形成,进而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缺损家庭往往对子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教,孩子在早年成长中缺乏感情依恋的对象,使得正常感情得不到发展。完整的家庭结构能够使家庭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能够有效减少犯罪的产生。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二)贫困家庭

贫困家庭的经济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家庭经济收入不高,通常不能给子女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制约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贫困并不一定导致犯罪,但是在犯罪人群体中,家庭经济水平不高的呈现较高的比例。如在青少年犯罪中,许多青少年犯的初次越轨行为都是从小偷小摸开始,偷窃占比较高,其次是抢劫、抢夺等,从犯罪目的上看,都是围绕财物进行的犯罪活动。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成员影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家风”,家风是家庭教养优劣的表现窗口。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三)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部分成员有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孩子在这一生活环境中就会耳濡目染,有样学样,造成越轨甚至犯罪行为的“遗传”。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些家长下班后窝在沙发上打游戏,刷小视频,没有心思和精力照看孩子,于是就扔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导致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会逐渐沉迷网络,有的走上歧路。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和影响,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所以更容易受到身边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中存在有不良品行或违法犯罪行为的成员,对其他成员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都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如心理影响、行为示范等,都会潜移默化地腐蚀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其走上歧途。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四)不和睦的家庭

这种家庭结构的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危险,彼此之间的情感链接薄弱。在这种家庭中,夫妻双方关系不和、敌对情绪蔓延,尽管两人没有走到离婚这一地步,但孩子在此环境中生活,体会不到令人满足的爱,也会对亲密关系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导致孩子在成年以后无法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生而不养

生而不养即父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后弃养。如有些地方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生下女孩后便抛弃。又如有的青年未婚先孕,受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也会选择丢弃孩子。在此过程中,这些孩子有的会面临死亡,有的即使活了下来,却因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二)养而不教

有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迫于现实的需要或只顾自己享乐等,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采取只给钱不付出情感的养育方式。如有的孩子在拿了父母的钱后乱花一通,用钱换友情,一旦没钱朋友就四散而去,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这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像是“业务关系”,没钱了才联系,缺乏情感流动。孩子步入青春期后,父母想要管教了才发现由于情感链接不紧密,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的管教。又如现代社会中,随着离异家庭子女和“留守少年”比例大幅上升,父母整天为生活而奔波忙碌,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生活或与孩子沟通,他们多由年事已高的祖父母抚养,缺少父母关爱,经济和精神上的缺乏往往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此类孩子往往性格孤僻、为人阴沉、言行粗野,过早流向社会,成为犯罪群体的潜在人员。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三)教而不当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育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最合适、最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施教者,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对子女顺利踏上社会和适应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要注意方式方法,过于严苛、松散都易产生教养不当的问题。

微观个体环境因素

【学习任务一】家庭因素与犯罪

三、家庭关系与犯罪

家庭关系是人间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又可分为姻缘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等。在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现代家庭的基础和支柱。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稳定的关系,具有不可解除性。家庭成员复杂的关系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如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抚养孩子的家庭,如果大人之间教育方法不统一、缺乏一惯性,甚至产生争执和矛盾,对孩子的评价彼此矛盾、反复无常,就很容易让孩子出现价值失范、产生迷惑,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