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理论
贴标签理论【学习任务一】贴标签理论的萌芽与先驱一、象征互动理论(一)镜中自我(looking-glassself)190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库利出版《人性与社会秩序》(HumanNatureandtheSocialOrder)一书,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识。在许多情况下,与他人互动需要通过某种明确的想象,想象“自我”在他人的头脑中是怎么样的。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我们在镜中看我们的脸庞、身材和衣服,因为我们的兴趣在于这些形象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根据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同样,我们在想象中得知别人对我们的外表、风度、目的、行动、性格、朋友等等的想法,并受这些想法的影响。这种自我认识似乎有三个主要成分: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想象别人对这一形象的看法;想象别人对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微或耻辱等)的看法。库利认为,这种社会自我可以被称作反射自我(thereflectedself)或镜中自我。
贴标签理论【学习任务一】贴标签理论的萌芽与先驱一、象征互动理论(二)社会化他人(generalizedother)“generalizedothers”,又译为“概括化他人”“一般化他人”。美国现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米德生前并没有出版过专门著作。1934年,也就是米德去世3年之后,莫里斯(CharlesWMorris)根据课堂笔记,将米德的一些新观点整理成书并出版,名为《心灵、自我和社会》。该书记录了米德提出的“社会化他人”这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化他人”,是指社会成员(尤其是儿童)所处社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规范的总和。
贴标签理论【学习任务一】贴标签理论的萌芽与先驱一、象征互动理论(三)象征互动论1937年,米德的学生布卢默应邀为《人与社会》(ManandSociety)一书撰稿。布卢默在“社会心理学”这一章中,以一种即兴创作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多少有点不规范的新词——“象征互动论”,并试图用它来阐明社会心理学家在有关人类本性的观点上各不相同的见解。这个术语不知怎样就流行起来,已经被人们当作一个标签来使用,表示对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和人类行为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方法。
贴标签理论【学习任务一】贴标签理论的萌芽与先驱二、邪恶的戏剧化理论象征互动理论的上述概念为贴标签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标签原本是个商业概念,它是用来标明物品名称、规格、用途、价格之类的卡片,多出现在各类商场超市。赋予“标签”以犯罪学的内涵并应用到解释犯罪现象的是美国犯罪学家坦南鲍姆(FrankTannenbaum)。他于1938年出版的《犯罪与社区》(CrimeandCommunity)一书,被认为是贴标签理论的开山之作。
贴标签理论【学习任务一】贴标签理论的萌芽与先驱三、初发越轨行为和继发越轨行为理论(一)初发越轨行为坦南鲍姆似乎没有注意到存在着大量尚未被人们贴上标签的少年不良行为。人类行为中有各种特殊的病态情况,如酗酒等。一个人过度饮酒不仅可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主观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境影响,比如亲人去世、生意失败或参加某种需要大量饮酒的有组织的团体活动。从狭义的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些越轨行为并不重要,除非越轨的个体对自己的越轨行为做出象征性的反应,并将其固定在自己的社会心理模式中。只要这些越轨行为被合理对待或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处理,社会没有给行为人贴上“酗酒”等负面标签,也未对行为人的身份认同造成重要影响;行为人继续把自己看成是好人,仍然保留着自己是一个遵纪守法者的自我意识。
贴标签理论【学习任务一】贴标签理论的萌芽与先驱三、初发越轨行为和继发越轨行为理论(二)继发越轨行为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多长时间内摆脱他的初发越轨行为,让自己保持正常状态,使越轨行为只是正常生活中的“小麻烦”“小点缀”,目前尚不清楚。然而,如果越轨行为反复发生,又特别容易被人看见,并且引起严重的社会反应,就很可能会产生像塔南鲍姆所说的“邪恶的戏剧化”现象。社会给反复实施越轨行为的人贴上“坏人”“社会渣子”等标签,行为人就会对这些不良标签作出反应。尤其是被贴上“差等生”“劣迹少年”“违法少年”等负面标签的未成年人,对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非常敏感。他们会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被人们看作是“差等生”“劣迹少年”“违法少年”。
贴标签理论【学习任务二】贴标签理论的发展与繁荣一、什么是越轨行为越轨通常被定义为违背规范的行为,而犯罪通常被定义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贴标签理论研究人员对这种定义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不能简单地接受《刑法》中的犯罪定义,而要考察《刑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