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失范理论
社会失范理论【学习任务一】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一、失范理论的时代背景19世纪,法国经历了由1789年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巨变。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各个政治派别陷入争斗,政权开始频繁更迭,先后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与政权频繁更迭相伴的是多发的革命运动。法国史专家吕一民教授指出:法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之多无疑在欧美国家当中最为突出,因而往往需要在具体所指的革命前标上发生的年份,如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
社会失范理论【学习任务一】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二、失范理论的基本内容所谓“失范”,是指社会或团体的一种无规范(normlessness)或规范丧失的状态。失范是社会的一种状态和特征,而不是指个人的一种状态。在迪尔凯姆的研究中,失范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社会新旧更替时期,旧规范失去约束效力而新规范尚未形成,社会规范无法有效约束社会个体行为,导致犯罪产生的社会状态。
社会失范理论【学习任务二】社会解组理论一、社会解组理论概述“社会解组”的概念指两个层面:正式、非正式的常规和制度上的约束已经崩溃;社区结构无法使居民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社会解组理论是指主要用城市环境中有缺陷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组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帕克(RobertEPark)、伯吉斯(ErnestWBurgess)、肖(CliffordRShaw)、麦凯(HenryDMcKay)、思雷舍(FrederickMThrasher)、怀特(WilliamFWhyte)等。他们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社会解组理论主要由肖和麦凯等通过对芝加哥城区内的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明显地受到迪尔凯姆的社会失范理论、帕克和伯吉斯的社会生态学的影响。
社会失范理论【学习任务二】社会解组理论二、帕克的人类生态理论20世纪10~20年代,美国大都市芝加哥不断高涨的犯罪浪潮证实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失范理论。帕克遵循迪尔凯姆的研究路径,试图揭示环境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帕克首先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对人类社区的研究之中。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一个生物群落中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生物体都在动态平衡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帕克认为,人类社区也类似于这种生物生态。1926年,他将这种生态学的观点引入社会学和犯罪学时,提出了两个关键性概念:社区及其“共生现象”(symbiosis);“侵入、统治、取代”(invasion,dominance,succession)过程。这两个概念构成了帕克所说的人类生态学理论(theoryofhumanecology)。
社会失范理论【学习任务二】社会解组理论三、伯吉斯的城市发展同心圆理论伯吉斯在帕克的基础上,对芝加哥市发展中的“侵入、统治、取代”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芝加哥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5个界限分明的同心圆地区,从而提出了城市发展同心圆理论(TheoryofConcentricCircles),即城市的发展有一种按照同心圆模式从中心呈放射状向外逐步扩展的趋势,而这个过程与侵入、统治和取代的过程是一致的。伯吉斯用图9-2描述了这个同心圆发展模式:区域Ⅰ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这里有市政府、博物馆、影剧院、大型超市、摩天大楼、大饭店、火车站等,是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中心。区域Ⅱ被称为“过渡区”(zoneintransition),包括最靠近商业中心的“工厂区”(factoryzone)。
社会失范理论【学习任务二】社会解组理论四、肖与麦凯的社会解组理论肖与麦凯运用伯吉斯的城市发展同心圆理论,对芝加哥官方的青少年犯罪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规律的现象:青少年犯罪率随着同心圆区域外移而逐步下降。具体而言,离中心商业区越近(主要是“过渡区”),犯罪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肖与麦凯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过渡区”青少年犯罪率高与以下三大因素密切相关:(1)物理因素: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区域大多数位于或毗邻商业区、重工业区。(2)经济因素: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区域,经济状况也最差,主要体现在这些区域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比较多,很多家庭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是住在低价的出租房内。(3)人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