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文化与生活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同时,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以大众传媒为主,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以及教育。
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的途径包括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二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上。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走进文化生活
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