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长清四德工程实施方案(3篇).docx
文件大小:40.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4.45千字
文档摘要

第1篇

一、工程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关于实施“四德工程”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体系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长清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以“四德工程”(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和谐长清,为建设美丽幸福新长清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三、工程目标

通过实施“四德工程”,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社会公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公共秩序意识,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2.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营造风清气正的职业道德环境。

3.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

4.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公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人品德,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好学、文明礼貌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3年1月-2月)

1.开展“四德工程”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四德工程”的意义和内容。

2.组织开展“四德工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四德工程”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3年3月-12月)

1.社会公德建设:

(1)加强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活动。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

2.职业道德建设: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3.家庭美德建设:

(1)开展家庭美德宣传,倡导文明家风。

(2)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树立家庭美德典型。

4.个人品德建设:

(1)开展道德讲堂、道德实践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弘扬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4年1月-2月)

1.对“四德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评选表彰“四德工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四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四德工程”的投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三)强化督促检查。定期对“四德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四德工程”的意义和内容,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六、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四德工程”,长清区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丽幸福新长清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七、结语

“四德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四德工程”建设,为建设美丽幸福新长清而努力奋斗!

第2篇

一、工程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根据《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长清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程目标

通过实施“四德工程”,即“孝德、仁德、诚信、义德”工程,全面提升全区公民道德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美丽长清、幸福长清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三、工程内容

(一)孝德工程

1.加强家庭教育。倡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营造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

2.传承孝道文化。深入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让孝道文化深入人心。

3.开展孝老爱亲活动。组织孝老爱亲评选活动,表彰孝老爱亲模范,营造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仁德工程

1.弘扬仁爱精神。倡导广大干部群众关爱他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干部群众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开展仁爱实践活动。组织仁爱实践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等,弘扬仁爱精神。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