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安全规范
高空作业安全规范
高空作业由于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规范作业流程、强化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一、定义与适用范围
定义:依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高空作业指专门或经常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及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包括登高架设作业,即在高处从事脚手架、跨越架架设或拆除的作业;以及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涵盖利用专用设备进行建筑物内外装饰、清洁、装修,电力、电信等线路架设,高处管道架设,小型空调高处安装、维修,各种设备设施与户外广告设施的安装、检修、维护以及在高处从事建筑物、设备设施拆除作业等。
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施工、电力、电信、市政工程、广告安装、设备维护等涉及高空作业的各类行业与领域。无论是临时性高空作业,还是长期的高空工程项目,均需严格遵守本安全规范。
二、高空作业人员要求
资质与培训: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空作业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安全防护用品使用、应急救援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严禁无证人员从事高空作业。同时,企业应定期组织高空作业人员进行复训,确保其知识与技能始终符合要求,一般复训周期为每2至3年一次。
身体检查:上岗前,作业人员需进行全面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符合高空作业要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眩晕症等疾病,以及其他不适宜高空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空作业。企业应建立作业人员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复查,如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及时掌握作业人员身体状况变化。
安全意识与技能:作业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高空作业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不违规操作、不冒险作业。熟练掌握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如安全带的系挂、安全帽的佩戴等,以及应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技能,如高处坠落事故发生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三、作业前准备
作业审批:实行作业审批制度,高空作业前,作业负责人需填写高空作业申请表,详细说明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人员、安全措施等信息,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作业。审批过程中,应对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对于在强风天气下的高空作业,需评估风力对作业安全的影响,采取增设防风缆绳等措施。
现场勘察: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应带领相关人员对作业现场进行详细勘察,了解现场环境、建筑物结构、设备设施状况等,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是否存在架空电线、建筑物边缘是否稳固等。根据勘察结果,制定详细的作业方案,明确作业流程、安全防护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等。
安全防护用品与设备检查:对作业所需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以及作业设备,如脚手架、吊篮、升降机等,进行全面检查。安全帽应检查外壳是否破损,帽衬、帽带是否齐全完好;安全带应检查有无破损、断裂,金属配件是否完好,且在使用前需进行静载试验;安全网应检查是否有破损、老化,网绳是否断裂等。作业设备需检查其结构是否稳固,传动部件是否灵活,安全保护装置是否有效,如脚手架的搭建是否符合规范,吊篮的防坠装置是否灵敏可靠等。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与设备,严禁使用。
四、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帽: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调整好帽衬间距(一般为4至5厘米),系紧下颏带,确保安全帽固定牢固,能有效保护头部免受坠落物体伤害。安全帽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且定期进行检查与更换,一般使用年限不超过3年,如发现安全帽有明显损坏,应立即更换。
安全带:在2米及以上高处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应高挂低用,即将安全带的挂钩或安全绳挂在高于作业人员位置的牢固构件上,防止摆动碰撞,且避免接触明火和尖锐物体,防止安全带被割破或烧断。安全带应定期进行外观检查和静载试验,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外观检查,每年进行一次静载试验,如有破损、断裂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安全网:在建筑物外侧、洞口周围、脚手架外侧等可能发生坠落的区域,应设置安全网。安全网的材质、规格应符合国家标准,安装时应确保网面平整、绷紧,系结点分布均匀、牢固可靠,立网不得作为平网使用。安全网应定期检查,如发现有破损、老化、网绳断裂等情况,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脚手架:搭建脚手架必须由专业架子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脚手架的材质、结构、间距等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脚手架应设置足够的连墙件,确保与建筑物连接牢固,防止脚手架晃动、倒塌。作业层应满铺脚手板,且脚手板应固定牢固,不得有探头板。脚手架外侧应设置防护栏杆和挡脚板,防护栏杆高度一般为1.2米,挡脚板高度不低于18厘米。脚手架应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后,需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其安全性。
吊篮:使用吊篮作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