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钎探方案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位于[工程地点],由[建设单位]投资建设,[设计单位]负责设计,[监理单位]实施监理,[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本工程主体为[结构类型],建筑层数为[X]层,建筑高度[X]米。基础形式为[基础类型],基础埋深[X]米。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层主要由[依次描述各土层名称、特征及分布情况]等组成。
二、编制依据
[工程名称]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变更文件。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具体年份])。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具体年份])。
[工程名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公司相关施工工艺标准及质量管理制度。
三、施工准备
(一)材料准备
准备适量中砂,用于钎探完成后填充钎孔。中砂应洁净、无杂质,含泥量不超过3%,其粒径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二)机具准备
人工打钎:准备直径22-25mm、长度1.8-2.0m的钢钎,钎头呈60°尖锥形状;配备8-10磅大锤;同时准备麻绳或铅丝、撬棍、钢卷尺等辅助工具。
机械打钎:选用轻便触探器,穿心锤重10kg,触探器钎杆为φ25钢筋,长度1.2-2.1m;准备手推车、夹具等辅助设备。
(三)作业条件准备
基槽已按设计要求开挖至基底标高,基底表面平整,轴线及基槽的宽度、长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且经检查验收合格。
已完成基槽内的排水工作,确保基槽内无积水,避免积水影响钎探作业和基土质量。
现场已清理干净,无障碍物和杂物,为钎探作业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
夜间施工时,现场配备充足的照明设施,保证作业区域光线充足,满足施工安全和质量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绘制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确定钎探孔的排列方式、间距和深度。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参考以下标准:基槽宽小于80cm,采用中心一排布置,间距1.5m,深度1.5m;基槽宽80-200cm,两排交错布置,间距1.5m,深度1.5m;基槽宽大于200cm,梅花形布置,间距1.5m,深度2m;柱基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1.5-2m,深度不小于1.5m且不浅于柱基短边。
四、施工工艺
(一)工艺流程
绘制钎点平面布置图→确定打钎顺序(放钎点线)→核验点线→就位打钎→记录锤击数→拔钎→盖孔保护→验收→灌砂。
(二)操作要点
放线定位:依据绘制好的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使用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准确测放出基槽轴线和边线。然后按照设计要求的孔位间距,用白灰在基槽底放出钎点位置,或在孔位处钉上小木桩作为标记,并在木桩上注明孔号。
就位打钎:
人工打钎:将钢钎垂直对准孔位,由一人双手扶正钢钎,确保钢钎与地面垂直;另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用大锤击打钢钎顶端。锤举高度控制在50-70cm,依靠大锤的冲击力将钢钎垂直打入土层中。
机械打钎:把触探杆尖对准孔位,将穿心锤套在钎杆上,扶正钎杆后,拉起穿心锤使其自由下落,锤落距保持为50cm,从而将触探杆垂直打入土层。
记录锤击数:钎杆每打入土层30cm,记录一次锤击数。记录人员需及时、准确地将锤击数记录在《地基钎探记录》表格中,字迹要清晰、工整,严禁涂改和弄虚作假。记录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异常情况,如遇到钢钎难以打入、锤击数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向技术人员报告。
拔钎:
人工拔钎:使用麻绳或铅丝将钎杆绑好,留出活套,在活套内插入撬棍或铁管,利用杠杆原理将钎杆拔出。每拔出一段,将绳套往下移一段,直至将钎杆完全拔出。
机械拔钎:采用专用的机械拔钎设备将钎杆拔出,在拔钎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钎杆变形和损坏。
移位:将拔出的钎杆或触探器搬运至下一个孔位,准备进行下一次打钎作业。
盖孔保护:拔出钎杆后,应及时用砖或其他合适的材料将钎孔盖上,防止杂物掉入孔内,并在孔盖上做好标记,注明孔号,以便后续检查和验收。
验收:钎探作业完成后,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相关人员共同进行验收。验收人员需对照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和《地基钎探记录》,检查钎探孔的位置、深度、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锤击数记录是否准确、完整,同时观察基槽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可进行补探。
灌砂: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灌砂作业。灌砂时,每填入30cm左右的砂,需用钢筋或木棍捣实一次,确保砂填充密实,直至将钎孔填满。灌砂可采用边打钎边灌砂或打完一批后集中灌砂的方式进行。
五、质量标准
(一)主控项目
钎探深度必须严格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偏差不得超过±50mm。
锤击数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严禁伪造和篡改锤击数记录。
(二)一般项目
钎孔位置应准确,偏差不得超过±100mm,且排列应整齐、均匀。
灌砂应密实,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