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钎探规范
一、适用范围
地基钎探作为一种土层探测施工工艺,适用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坑(槽)底基土质量检查。其目的在于探测土层内隐蔽构造情况,如是否存在浅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同时可粗略估算土层的容许承载力,检查地基持力层的强度和均匀性,以及是否存在浅埋软弱下卧层或浅埋凸出硬层。然而,对于已设计CFG桩基地基,由于上部基础荷载由桩基承受,无需进行基槽开挖后的地基钎探;桩基础同理,也不需要做基槽钎探。此外,当基坑不深处有承压水层,触探可能造成冒水涌砂时,或者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且其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时,以及基岩、以建筑垃圾为主的杂填土等情况,可不进行钎探。
二、施工准备
材料要求: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中砂,用于灌实钎探完成后的钎孔。
机具准备:
人工打钎:需准备一般钢钎,通常采用直径为22-25mm的钢筋制成,钎头呈60°尖锥形状,钎长1.8-2.0m,同时配备8-10磅大锤。
机械打钎:可选用轻便触探器,其穿心锤重10kg,触探器钎杆为φ25的钢筋,长度在1.2-2.1m之间(具体长度可依据地基质量验收规范表A.2.4确定)。此外,还需准备铅丝、手推车、夹具、撬棍(用于拔钢钎)、钢卷尺等辅助工具。
作业条件:
基土需已挖至设计基坑底标高,且表面应平整,轴线及坑(槽)的宽度、长度均需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精心绘制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若设计无特殊规定,钎探孔的排列方式及相关参数可参考以下标准:
当基槽宽小于80cm时,采用中心一排布置,间距1.5m,深度1.5m。
基槽宽在80-200cm之间,采用两排交错布置,间距1.5m,深度1.5m。
基槽宽大于200cm,应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1.5m,深度2m。
对于柱基,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1.5-2m,深度不小于1.5m且不浅于柱基短边。
钎探前,需将所有轴线及基础的定位尺寸线准确放出,之后再进行钎孔布置放线,并在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放线位置撒上白灰点,要求最外侧探孔伸出垫层外边线50cm。
要特别注意钎杆上预先划好的30cm标识横线,以便准确记录打入深度。
夜间施工时,现场应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并且要合理安排钎探顺序,防止出现错打或漏打的情况。
三、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整体操作按如下流程进行:绘制钎点平面布置图→确定打钎顺序(放钎点线)→核验点线→就位打钎→记录锤击数→拔钎→盖孔保护→验收→灌砂。
放线定位:严格按钎探孔位置平面布置图分区放线,用白灰放出分区控制线,准确在孔位处撒上白灰点,也可在孔位钉上小木桩作为标记。
就位打钎:
人工打钎:将钎尖精准对准孔位,一人双手扶正钢钎,确保钢钎垂直于地面;另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用大锤击打钢钎的顶端。锤举高度一般控制在50-70cm,依靠大锤的重力将钎垂直打入土层中。
机械打钎:把触探杆尖对准孔位,将穿心锤套在钎杆上,扶正钎杆后,拉起穿心锤,使其自由下落,锤落距保持为50cm,从而把触探杆垂直打入土层中。
记录锤击数:钎杆每打入土层30cm,需在《地基钎探记录》中准确记录一次锤击数。钎探深度若无特殊设计规定,通常按上述不同槽宽对应的深度标准执行。记录过程需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且记录应由专人负责,交接班时要详细向接班人员交底记录方法。打钎过程中,钎探机操作人员与记录人员需密切配合,待记录人员准备就绪后,操作人员方可进行打钎。
拔钎:
人工拔钎:用麻绳或铅丝将钎杆绑好,留出活套,在活套内插入撬棍或铁管,利用杠杆原理将钎拔出。每拔出一段,将绳套往下移一段,依此操作,直至将钎完全拔出。
机械拔钎:使用机械装置将钎杆拔出,在拔钎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钎杆变形。拔出后,及时用砖将孔盖上,并使用粉笔在砖上注明编号,以便后续验槽时使用。
移位:将钎杆或触探器搬运至下一个孔位,为继续打钎做好准备。
灌砂:打完的钎孔,需先经质检人员和工长检查孔深,确认孔深与记录无误后,且经过验槽合格,方可进行灌砂。灌砂时,每填入30cm左右的砂,需用钢筋或木棍捣实一次,确保砂填充密实。灌砂操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打完一孔或几孔后及时灌砂;另一种是每天打完后,统一进行一次灌砂。
整理记录:按钎孔顺序进行编号,将锤击数准确填入统一表格内,填写时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记录表需经过打钎人员、技术员、监理单位、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质检员、资料员等相关人员签字后归档,且归档的钎探记录表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得有任何改动迹象。
冬、雨期施工注意事项:
雨期:基土受雨后,严禁进行钎探,以免雨水影响土层结构,导致钎探结果不准确。
冬期:若工程在冬季施工,每打完1孔,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