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加工规范
一、钢筋原材料要求
质量证明文件:钢筋进场时,必须具备完整的质量证明文件,包括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这些文件应详细记录钢筋的生产厂家、规格型号、炉批号、力学性能指标等信息,且与钢筋铭牌标识相一致。对于部分有指定供应厂家要求的项目,验收时需严格核对,确保钢筋来源符合要求。
外观检查: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存货与调拨钢筋需重点检查此类问题,若存在表面缺陷,可能影响钢筋的力学性能及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不得用于工程中。对于锈蚀程度较轻的钢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除锈等处理后使用。
抽样复试:原材料进场后,必须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具体复试批次和抽样数量,应依据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性能需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带E钢筋,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符合相关规定,如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且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
二、钢筋加工前准备
场地规划:钢筋加工场地应合理规划,设置原材料堆放区、加工区、成品堆放区等。各区域应标识清晰,避免钢筋混淆。原材料堆放区应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钢筋应架空堆放,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200mm,以防钢筋锈蚀。
设备检查:在钢筋加工前,应对所使用的加工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如钢筋调直机、切断机、弯曲机、焊接设备等,检查设备的传动部件是否灵活,电气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刀具、模具等是否磨损严重。对于新设备或维修后的设备,应进行试运转,确认设备性能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技术交底:施工技术人员应对钢筋加工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钢筋加工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质量标准及加工工艺要求等。操作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和加工工艺,掌握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钢筋加工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三、钢筋加工操作规范
钢筋调直:
调直方法选择:钢筋调直宜优先采用机械方法,可有效控制调直钢筋的质量。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对于HPB300光圆钢筋,其冷拉率不宜大于4%;对于HRB335、HRB400、HRB500、HRBF335、HRBF400、HRBF500及RRB400带肋钢筋,冷拉率不宜大于1%。若采用具有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调直钢筋,应严格控制调直后的钢筋实际延伸率,避免影响钢筋力学性能。
质量要求:调直过程中,钢筋应平直,不应有局部弯折。钢筋中心线同直线的偏差不应超过全长的1%。调直后的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带肋钢筋的横肋不得损伤,以免降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
钢筋除锈:钢筋表面的油渍、漆污、铁锈等应在加工前清理干净。可采用以下除锈方法:
机械除锈:利用除锈机进行除锈,效率高、效果好,适用于大量钢筋除锈。
冷拉或调直过程中除锈:在钢筋冷拉或调直过程中,通过钢筋与设备之间的摩擦,可去除部分铁锈。
手工除锈:对于数量较少或局部轻微锈蚀的钢筋,可采用钢丝刷、砂盘等工具进行手工除锈。
喷砂除锈、酸洗除锈:这些方法除锈效果好,但操作过程相对复杂,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需在具备相应条件和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使用。除锈后的钢筋应尽快使用,长时间未使用的钢筋在使用前应再次检查,如有锈蚀需重新处理。
钢筋切断:
切断设备选择:钢筋下料切断可采用钢筋切断机或手动液压切断器进行。对于直径较大的钢筋,应优先选用钢筋切断机,以保证切断质量和效率;对于直径较小的钢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动液压切断器。
切断操作要点:钢筋切断前,应根据钢筋配料单,准确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并考虑钢筋的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等因素。切断时,应将钢筋放平、摆正,确保切断位置准确。钢筋的切断口应平整,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以免影响钢筋的连接和使用性能。
长度偏差控制:钢筋切断后的实际长度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钢筋长度允许偏差为±10mm。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钢筋,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其长度偏差要求更为严格,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钢筋弯曲成型:
弯曲设备选择:钢筋弯曲成型可采用钢筋弯曲机、四头弯筋机及手工弯曲工具等进行。对于批量生产的钢筋,宜采用钢筋弯曲机或四头弯筋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弯曲精度;对于少量或形状复杂的钢筋,可采用手工弯曲工具进行弯曲。
弯曲操作要点:钢筋弯曲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和钢筋的直径、弯曲角度等,调整好弯曲机的弯曲半径和弯曲角度。钢筋应一次弯折到位,不得反复弯折,以免钢筋疲劳受损。在弯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钢筋的弯曲情况,确保弯曲形状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光圆钢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