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率是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例。建筑部品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等。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最大限度地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进行装配施工,能够充分体现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和优势,而过低的装配率则难以体现。;(1)整体式连接具有整体性好、结构稳定、安全性高等优点,其性能往往要求等同甚至更优于现浇整体式结构。整体式连接也可称为等同现浇连接、湿式连接,目前有多种施工工法,形式多样,如浆锚连接、键槽连接、灌浆连接、型钢辅助连接等。在我国,以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为主的浆锚连接施工工法最为常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指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
相比于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行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较晚,但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较为典型的建筑体系有装配式单层厂房建筑体系、装配式多层框架建筑体系等。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一体化的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模式。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是两种主要的建筑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已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1976年的河北唐山特大地震震惊中外,仅23秒就导致了65万余间民用建筑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数十万人因房屋倒塌而失去生命;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造成8千多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工业民用建筑损失占比达40%以上。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发生地震破坏时梁柱等构件的破坏程度较轻,大多数的破坏发生在节点,如图10-1所示。为保证建筑物满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对装配式节点的研究尤为重要。;装配式建筑相较于现浇建筑虽然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与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差,主要体现在构件的组装连接节点处的强度不足,连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过早破坏,从而导致结构的整体倒塌,如图10-2所示,构件破坏反而没这么严重。所以,连接节点是装配式建筑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如何避免节点连接处成为装配式建筑的薄弱之处,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10-1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结构中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的规定采用。
(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50%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8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取表10-1括号内的数值。;;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一般情况下,可按所考虑方向的最小宽度计算高宽比,但对突出建筑物平面很小的局部结构(如楼梯间、电梯间等),一般不应包括在计算宽度内,具体见表10-2。;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例如,在PKPM软件中,对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现浇部分的地震内力放大系数可取1.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浇结构相同,都为1/550。高层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浇结构相同,都为1/1000。对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当按现浇结构计算而未考虑墙板间接缝的影响时,多层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200,具体如表10-4所示。;;;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预制混凝土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做成粗糙面或键槽,以提高抗剪能力。试验表明,不计钢筋作用的平面、粗糙面和键槽混凝土抗剪能力的比例关系为1∶1.6∶3。也就是说,粗糙面抗剪能力是平面的1.6倍,键槽是平面的3倍。所以,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接触面或做成粗糙面,或做成键槽,或两者兼有。;;;由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或坐浆材料与预制构件结合面的黏结抗剪强度往往低于预制构件本身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因此,预制构件的接缝一般都需要进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预制构件的接缝受剪承载力验算:
持久设计状况:γ0Vjd≤Vu
地震设计状况:VjdE≤VuE/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