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安全教育收尾要点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知识回顾强化
02
急救措施总结
03
家校责任重申
04
宣传策略延伸
05
应急预案公示
06
长效教育机制
01
知识回顾强化
溺水风险核心要点复述
强调水域安全
强调危险水域的安全警示标志,识别潜在溺水风险,并告知儿童应在成人监护下游泳。
01
游泳技能重要性
重温基本游泳技能,包括浮潜、换气、深水区游泳等,提高自救能力。
02
紧急呼救与自救
教育儿童在遇险时如何呼救,以及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水母漂”、“仰漂”等。
03
安全行为准则常见误区
解释为何浅水区同样存在溺水风险,如水流、湿滑等因素。
忽视浅水区安全
强调救生设备并非绝对安全,仍需注意自身安全,避免盲目冒险。
过度依赖救生设备
列举因冒险或不当行为导致的溺水事故案例,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
冒险行为后果
互动问答巩固记忆
心得分享与讨论
鼓励儿童分享自己的防溺水经验和心得,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03
模拟溺水场景,让儿童在模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对。
02
情景模拟演练
提问与回答
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儿童对防溺水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遇到溺水者应该怎么做?”等。
01
02
急救措施总结
心肺复苏标准步骤
在溺水者心跳停止的情况下进行,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率按压胸骨下半部,按压深度为5-6厘米。
C(胸外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将溺水者头部后仰,抬起下巴,使气道保持畅通。
在确认溺水者没有呼吸或呼吸微弱的情况下进行,每次呼吸吹气时间约1秒钟,使胸廓隆起。
溺水者自救姿势演示
“浮水自救”
保持冷静,采取仰卧姿势,双腿和双臂向上摆动,以保持头部浮出水面。
01
“踩水自救”
在水中踩水,保持头部和口鼻浮出水面,等待救援。
02
“抱膝自救”
在水中呈抱膝姿势,将头部紧紧抱住,以减少身体浮力,等待救援。
03
将救生圈扔向溺水者,让其抓住救生圈,然后拖至安全区域。
救生圈
将救援浮标扔向溺水者,溺水者可以抓住浮标,保持浮力等待救援。
救援浮标
驾驶救援船只接近溺水者,使用救生钩、绳索等工具将溺水者救起。
救援船只
救援设备使用方法
03
家校责任重申
家长监护义务提醒
时刻关注孩子动态
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行踪,特别是在水域附近和暑期等高风险时段,确保孩子处于有效的监护范围内。
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掌握基本急救技能
家长应经常向孩子传授防溺水知识,教育孩子远离危险水域,不要私自下水游泳或玩耍。
家长应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溺水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1
2
3
学校水域管理制度
开展安全教育
学校应将防溺水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定期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3
学校应安排专人负责水域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私自下水行为,确保水域安全。
02
加强水域巡查
设立警示标识
在水域附近设立明显的警示标识和救生器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及时寻求帮助。
01
家校沟通反馈机制
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防溺水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召开家长会
建立家校联系渠道
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渠道,如电话、短信、微信等,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沟通防溺水事宜。
对于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应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共同维护学生的安全。
04
宣传策略延伸
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合作,制作并播放防溺水公益广告,扩大宣传覆盖面。
公益广告传播路径
主流媒体合作
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影院、公交车等地方,利用广告牌、LED屏幕等媒介播放防溺水公益广告,提高公众关注度。
公共场所投放
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制作并传播防溺水公益短视频、海报等,引导更多人关注防溺水安全。
社交媒体推广
社区警示标识设置
重点区域设置
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宣传牌,提醒公众注意安全。
01
标识醒目规范
警示标识应设置在显眼的位置,采用易识别的图案和文字,同时标注紧急救援电话,以便及时报警。
02
定期维护更新
定期对警示标识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清晰可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和完善。
03
新媒体科普形式
虚拟现实体验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溺水场景,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溺水的危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03
制作防溺水安全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防溺水知识。
02
短视频传播
线上互动问答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防溺水知识问答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安全意识。
01
05
应急预案公示
紧急事件处理流程
发现溺水事件后,第一时间呼叫救援,并确保呼叫信息准确、快速传达。
紧急呼叫
明确救援人员职责和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