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整本书阅读《桦皮船》导读活动设计.docx
文件大小:19.4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9
总字数:约2.88千字
文档摘要

《城南旧事》导读活动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一起来共读《桦皮船》这本书。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桦皮船》的导读活动。

一、激趣导入

《桦皮船》这本书的主角是鄂伦春族。很多同学可能不了解鄂伦春族这个民族。在八九十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小学的音乐课本中,有一首必学的曲目,里面有一句歌词很好地描述了这个民族的基本情况。“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正如歌词描述的那样,他们居住在大兴安岭的大森林里,勇敢就是他们的民族特性。下面我们来详细地了解这个民族。(翻页)

在过去,由于鄂伦春族身居林地地区,所以他们主要以各类野兽肉为主食,顺着山溪水源,他们也会偶尔换食鱼肉或者野菜,来补充人体对每日营养的需求,至于对米面等农业作物的食用,还是很久之后才在鄂伦春族传开的。在此之前,狍子、鹿、熊等哺乳动物从大到小,鄂伦春人会根据捕猎难度的不同以及猎物肉质与营养的差异,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从人体需要更丰富种类的营养而言,还是从东北逐渐对捕猎野生动物展开限制手段来说,鄂伦春族目前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以野生动物为食。(翻页)

特别的饮食传统其实也影响着鄂伦春族的服饰文化,大部分鄂伦春人家里其实都有“苏恩”,这种鄂伦春语的汉语意思即“狍皮服”。

他们的传统袍皮服饰在服制种类上也有着不同。其中有着长袍衣物以及短装之分,并且衣襟形式多为右偏襟。在狍皮服的制作工艺上,他们会用狍筋以及肌腱等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穿线,缝制袍子皮,并且根据冬夏不同的温度制作厚薄两款特质狍皮服。(翻页)

此外,鄂伦春族是一支英勇善战的民族。1665年,沙俄多次侵扰我国东北边境,甚至侵占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城,鄂伦春族收到了当时朝廷的助战请求,随即派出了五百多名鄂伦春族士兵出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国时期,他们就自发的组建了“保卫团”,防止强国侵占边疆主权的情况再出现;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与华夏各个民族联合抗击侵略者。每个鄂伦春族人内心都充斥着卫国的大义。(翻页)

亲爱的同学们,了解了鄂伦春族人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桦皮船这本书吧!

背景资料

1.作品介绍

《桦皮船》讲的是:鄂伦春族老猎人托布从大兴安岭来到沈阳,身上背着一条他亲手制作的桦皮船。男孩乌日对传承至今的桦皮船制作技艺充满好奇,对世外桃源般的鄂伦春族栖居地无比向往,渴望成长为在山林中自在行走的鄂伦春少年。

暴雨来袭,呼玛河决堤,托布牵挂忠诚的伙伴猎犬和枣红马,祖孙二人携桦皮船匆忙返乡。他们乘火车,搭汽车,骑行,驾船……人与船始终形影不离,吸引了众多陌生人关切的目光。一路上,惊险与幸运相随,感动与欢喜交织。

山上的撮罗子历经风雨,山下的呼玛河奔涌向前。男孩乌日第一次驾着桦皮船,驶向心灵的故乡;爷爷托布遥望群山,向久远的过去深情道别……

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薛涛,1971年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从事过教育、新闻工作。现在为辽宁文学院一级作家。全国青联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出版有小说集《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我家的月光电影院》《白鸟》等,并有《精灵闪现》《满山打鬼子》《虚狐》等长篇小说出版。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作品《黄纱巾》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下。在2010年首届《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评选获奖,成为《儿童文学》青年金作家。

3.目录

再来看一看本书的目录,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大家先读一读目录的标题。每个标题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地名,大家有没有发现呢?第一章里的地点是“沈阳”,第二章里的地点是“列车”,第三章里是“塔河”,第四章里是“呼玛河”,第五章是“十八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本书所描述的故事应该是在旅途之中,那么旅途之中发生了哪些事呢?想必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了吧!在大家正式阅读之前,老师先带大家认识一下书中的人物吧!

认识人物

首先我们来认识书中的第一个小主角——乌日,他的年纪和大家相仿,甚至生活状态和大家都很像。(翻页)书中说:“他们把每天每个时刻需要做什么都列进表格,让小孩儿照着去做。小孩儿也无所谓,每天按照表格起床、洗漱、乘校车上学、放学、写作业、上兴趣班、洗漱、睡觉……他早就习惯了,假如删除这些安排,还觉得没着没落呢。爸妈也不怕小孩儿偷懒,只要瞄一瞄班级群,就能随时了解小孩儿的动态。”看到这段话大家是否联想自己的生活日常呢?还有这段话:(翻页)

晚上,作业写到一半时,小孩儿打起哈欠。

老头儿问:“还有多少没写?”

“还有一半儿……”老头儿拿起作业本,直接把后面两三页撕掉了。

小孩儿的脑袋像一个气球,瞬间膨胀。

“你这是害我……”小孩儿看着满地碎片,心也跟着啪的一声碎了。

乌日既因为每日的作业而苦恼,又因为爷爷过激的“帮助”行为而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