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爱莲说(预习讲义)
18.2爱莲说(预习讲义)
兴趣导学
兴趣导学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悉铭的文体特点。
流利诵读全文,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章大意。(重点)
掌握莲花特点,理解托物言志手法,体会作者借莲花表达的心志。(难点)
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接受情感上的熏陶(难点)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通关+整体解读+拓展探究+达标检测+课文素材作文导写
导写:【山东滨州七下期末考试】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香远益清”,意思是“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生活中,乐于助人的同学、无私奉献的老师、舍己为人的抗疫志愿者……总有一些身边的人,让我们感受到品德的芳香。或者我们自己也正在成为这样的人,让自己的美好品德影响更多的人……
请以“香远益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在600-800字之间。②内容具体充实。③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如果需要用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请以“××”代替。
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
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熙宁六年(1073年),周敦颐去世,宋神宗赐谥“元”,人称“元公”。
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2.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文体知识——铭文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多用来就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这种文体写法灵活,篇幅一般不长,多语言简明,寓意深刻。如《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爱莲说意思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字音字形及文言知识梳理
字音字形及文言知识梳理
字音字词
甚蕃(fán)淤泥(yū)灈(zhuó)清涟(lián)隐逸(yì)
亵玩(xiè)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蔓(màn)
(提示:多音字,文中读四声的“màn”,作动词,指绕、滋长;四声的“wàn”是名词,指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之:(1)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1)可爱者甚蕃——(动词,堪,值得。)(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动词,可以,能。)
清:(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2)香远益清——清芬。
远:(1)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2)不蔓不枝。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权。
(3)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三句中的“也”表判断。
倒装句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三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隐逸之花,富贵之花,君子之花--定语后置。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
整体解读
整体解读
一、整体感知
《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
二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文章共两个段落:
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文章结构:
生长环境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莲
莲
君子
君子
不慕荣利洁身自好
不慕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