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暑假安全致家长的一封信:孩子放假,家长“上岗”——这份暑期安全提醒请查收!.docx
文件大小:18.5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2.3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暑假安全致家长的一封信:孩子放假,家长“上岗”——这份暑期安全提醒请查收!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学期匆匆将尽,暑假近在眼前。再过几天,孩子们就将带着这一学期的成长与收获,暂别校园,回归家庭生活。在此,学校首先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更感谢您在家庭中为孩子成长默默付出的每一分心力。

孩子们即将步入为期两个月的假期。这个时间对孩子来说,是放松的时段,是亲子陪伴的机会,也是各种安全隐患频发的“敏感期”。因此,我们特地写下这封信,既是一次提醒,更是一次信任的托付,希望我们继续并肩同行,守好孩子的暑假这一段路。

一、放假时间安排

根据上级安排,我校2025年暑假从7月1日开始,到8月29日结束。目前预计8月30日组织学生返校准备开学,具体报到时间如有调整,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班主任或校园公众号通知,请您保持关注,提前安排好孩子的返校事宜。

二、假期安全,请您守好“第一道防线”

学校的门要关一阵子了,孩子的安全责任将更多落在家庭肩上。希望您能在这段时间当好“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守住生活中的关键细节,防患于未然。

(一)防溺水:这事不能讲第二遍

每年暑假,几乎都有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地点往往就在村头水塘、城市郊区的河沟、甚至家门口的小溪。很多事,就是一瞬间的事。

我们恳请您务必做到:

坚决不让孩子私自下水游泳,哪怕孩子说“我会游”;

不带孩子去不熟悉、不正规、无安全措施的水域玩水;

告诉孩子:有人落水,第一反应不是跳下去,而是找大人、拨电话、呼救;

平时多讲、多提,讲真事、讲身边的例子,不要怕“唠叨”。

我们说的“六不一会”原则,其实很简单:

不私自下水、不结伴下水、不无监护人下水、不去无安全设施水域、不去不熟悉水域、不盲目施救,要学会呼救和报警。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不要用生命去“试试水”。

(二)交通安全:马路不是游戏场

假期孩子活动范围变大,马路边成了孩子“出门的起点”,却常常也是“危险的起点”。

提醒您:

未满12岁的孩子不能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岁不得驾驶电动车;

坚决不骑“共享单车”,不闯红灯,不斜穿马路;

走斑马线,看信号灯,“一停二看三通过”要成为条件反射;

坐私家车要系好安全带,坐摩托车、电动车必须佩戴头盔;

出远门,家长自身要杜绝疲劳驾驶、酒驾、逆行等行为。

交通事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几率,而在于“一次就够了”。

(三)居家安全:看起来最熟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出事

暑假孩子待在家的时间最长,但家里其实也隐藏着不少风险。请注意:

不让孩子乱插电器插座、拆开充电器、玩厨房用具;

家中有阳台、窗台的,要有防护栏,别让孩子靠近窗边“看风景”;

电蚊香、蚊香片、花露水这些常见物品,使用也需注意通风,防火防毒;

做饭务必家长陪同,尤其是使用明火和燃气灶时;

不让孩子玩打火机、火柴,更不能自己燃放烟花爆竹。

夏天很多事故,都是“觉得没事”引发的。

(四)网络安全:别让孩子一个人掉进“看不见的坑”

假期是网络使用的高峰期。有的孩子因为缺少陪伴,把全部注意力转向了手机和电脑,有的甚至连吃饭都要“刷视频”,这不是放松,是陷进去了。

请您做到:

每天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不要超过1.5小时;

给孩子准备一些健康有益的内容,比如纪录片、适龄知识类视频等;

不让孩子加陌生人,不随便点开不明链接,不在网络上透露家庭信息;

发现孩子情绪波动、性格突变、睡眠紊乱等情况,请及时沟通或寻求帮助。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但没人管,就是深渊。

三、生活安排,请您多上一点心

放假不等于“撒手”,更不是“刷剧+外卖+熬夜+手机”的循环。暑假是个“窗口期”,既可以松口气,也可以做很多平时做不了的事。

以下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1.帮孩子制定一份“暑假作息表”

不需要精确到分钟,但要有基本节奏,比如:

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

每天几点看书,几点写作业,几点锻炼;

每周做一次家务,每天给家人倒一次水;

哪怕一天就坚持三件事,暑假也不会白过。

2.督促孩子完成假期作业,但别“代写代抄”

孩子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家长其实一看就知道。我们理解您想帮孩子“省点事”,但请相信,这种“帮忙”是负分。孩子的作业不是“完成量”,而是“成长痕迹”。

建议:每天定时间写一点,不拖、不赶、不抄。

3.多读书,读好书,陪孩子一起读

读书是一个孩子眼界和气质的积累过程,越早开始越好。您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讨论,哪怕是晚上睡前十分钟的“共读时间”,都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

4.多锻炼,增强体质

别总说“太热”。夏天的清晨和傍晚,社区广场、公园、空教室,都是好去处。打球、跳绳、散步都行,关键是坚持。别等到开学后体检时,才发现孩子连引体向上都做不了。

四、家校联动,共守假期最后一公里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