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与人体健康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元素缺乏与疾病关联
01
必需元素生理功能
03
有害元素健康风险
04
元素摄入标准体系
05
元素检测技术应用
06
健康管理实践策略
必需元素生理功能
01
宏量元素作用解析(钙、钠、钾)
钙(Calcium)
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缺乏易导致骨质疏松、高血压等。
钠(Sodium)
钾(Potassium)
维持体液平衡、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缺乏易导致脱水、低血压、肌肉痉挛等,过量摄入则可能引发高血压。
维持心脏节律、细胞内液平衡、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缺乏易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高血压等。
1
2
3
微量元素健康价值(铁、锌、硒)
铁(Iron)
硒(Selenium)
锌(Zinc)
构成血红蛋白,参与氧气运输,缺铁易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易疲劳等。
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和激活,维持免疫、神经、生殖等系统的正常功能,缺锌易导致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
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参与甲状腺功能调节,缺硒易导致脱发、脱甲、皮肤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元素协同与平衡机制
01
元素间相互作用
元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如钙与磷、铁与铜等,它们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发挥最佳生理功能。
02
平衡机制调节
人体具有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尿液、汗液等途径排出多余元素,维持体内元素平衡,确保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元素缺乏与疾病关联
02
缺铁性贫血病理分析
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
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入,如肉类、动物肝脏、蛋黄等;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缺铁性贫血的成因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头晕等。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01
02
04
03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乏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
碘缺乏的定义
影响婴幼儿的脑发育和生长发育,导致呆小症;引起成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碘缺乏的危害
食用加碘盐、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食物;对严重缺碘地区采取碘化油注射等补碘措施。
碘缺乏的预防和治疗
碘缺乏与甲状腺疾病
钙代谢异常引发的骨病
钙代谢异常的原因
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钙代谢异常的症状
钙代谢异常的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骨软化、骨变形等。
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坚果等;补充维生素D,如晒太阳、食用鱼肝油等;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原发疾病。
1
2
3
有害元素健康风险
03
影响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的功能。孕妇和儿童更容易受到铅的伤害,可能导致儿童智力低下。
重金属毒性机理(铅、汞、镉)
铅
侵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脏、肾脏和大脑中,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智力低下、肾功能衰竭等。
汞
主要累积在肾脏,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肾小管损伤、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和疼痛等症状。
镉
放射性元素危害路径
放射性元素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辐射损伤。
01.
放射性元素在人体内长期积累,会增加患癌症、白血病等疾病的风险。
02.
放射性元素还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对遗传造成不良影响。
03.
工业污染暴露防护
采取有效的工程防护措施,如安装排风设备、密封工作场所等,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
1
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尘口罩、耳塞、防护服等,减少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
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治疗。
3
元素摄入标准体系
04
国际膳食推荐量对比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欧美国家膳食推荐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量
各国根据科学研究和本国实际情况,制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包括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WHO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制定全球通用的膳食营养素推荐量,旨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自身人群特点和营养状况,制定更为细致的膳食营养素推荐量,如美国的“膳食参考摄入量(RDAs)”和欧洲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PRIs)”。
婴幼儿期
此阶段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素需求高,需要特别注意蛋白质、钙、铁、锌等营养素的摄入。
儿童青少年期
此阶段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需要更多营养素支持,尤其是对钙、铁、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求较高。
成年期
成年人营养需求相对稳定,但仍需保持均衡饮食,关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宏量营养素的合理摄入。
老年期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对营养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需要特别注意钙、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