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风电互补发电系统的MATLAB建模及仿真分析案例4100字.docx
文件大小:566.11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7.56千字
文档摘要

风电互补发电系统的MATLAB建模及仿真分析案例

目录

风电互补发电系统的MATLAB建模及仿真分析案例 1

1.1光伏发电系统MPPT控制及Boost电路 1

1.2风力发电系统MPPT控制 3

1.3储能系统的建模和参数设置 4

1.3.1储能模块的建模和参数设置 4

1.3.2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和参数设置 5

1.3.3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策略 7

1.4风光互补系统仿真分析 8

1.1.1系统仿真模型及参数 8

1.1.2仿真分析 9

1.1光伏发电系统MPPT控制及Boost电路

光伏电池Boost升压电路原理图如下图1.1所示:

图1.1Boost电路原理图

在电流连续的工作情况下输出电压满足:

(4-1)

其中D为开关器件的占空比,D1,故UL其值始终大于Upv,达到升压的目的,通过调节占空比D就可以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

Boost电路中参数设计主要是升压电感和输出滤波电容的设计,工作在电流连续状态下,一个周期内电感上充放电相等,假设无损耗,Pp?=PRI,Ppv是光伏电池发出的功率,PRL是负载上消耗的功率,Po=1·U,PRL=IRL·URL,Ipv为光伏电池光生电流,Upv为光伏电池端电压,IRL为流过负载的电流,URL为负

载端电压,结合式(4-1)并有,又有Ipv=I,故有其中

I?为流过电感的电流,电感电流公式为,最后得到电感公式:

(4-2)

式中Ts为采样周期,η为电感上的纹波电流系数,,当D=1/3时L有最大值Lmax,为满足纹波要求电感的取值应满足LLmax

电容C的设计应满足下式

(4-3)

式中η,为电压纹波系数,取1%。

根据上述光伏模型,电导增量MPPT模型,搭建扰动观测法的Simulink仿真模型如下图3-4所示。

Ppv

Ppv

×

PLmp

Upv

IpvD-扰动观测法MPPT

000

L1

C1

S1

2

光伏电池1

TS

Upv

25

+

U

I

图1.2扰动观测法MPPT仿真图

仿真中最开始加入的条件是标准状况,即T=25C°,S=1000W/m2,在0.5sS降为800W/m2,0.8s光照S上升至1000W/m2,其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

时间(s)

图1.3扰动观测法输出端功率追踪图

上述波形为扰动观测法MPPT的输出的波形。Os仿真开始运行,模拟光照强度由0W/m2突增到1000W/m的情形,0.5s光照强度下降至800W/m2,0.8s后光照重新上升至1000W/m2。可以看出扰动观测算法跟踪最大功率点的响应时间为0.3s,即在0.3s时达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附近,功率为3.5kw左右,由于步长的扰动原因,出现一小段的误扰动,最终稳态跟踪精度约为99.8%。

1.2风力发电系统MPPT控制

风力机的最大功率跟踪是风速发生变化时,在MPPT的控制下,风力发电系统可以实现对风能的最大捕获,并尽可能多的将风能转化能电能。根据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与转速曲线,在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发电机存在一个固定的转速,可以使风力发电机达到最大功率输出,此时功率与角速度满足Dp/dw=0。在Boost升压电路中电路为例,通过改变占空比就可以实现最大功率的控制。

(1)最佳叶尖速比法

当风速发生变化时,通过控制方法使叶尖速保持最大,这样在任何风速下保持风能利用率最大,输出功率保持在最大功率点。它将风速与风力机转速作为输入信号,通过计算得出实际的叶尖速比,然后与给定的最佳叶尖速比进行比较,经过对偏差的不断调整,直到实际叶尖速比达到最优叶尖速比。该方法控制原理简单,只需一个控制器就能满足要求,不过需要对风速进行精确测量,并要求对最佳叶尖速比进行配置,增加了执行难度。

叶尖速比指令风电系统控制指令控制器

叶尖速比指令

风电系统

叶尖速比λ

风速v转速

风速v

Ro/v

(a)最佳叶尖速比法

(2)功率反馈法

功率反馈法不需要风速检测装置,运用了能量平衡的原理,根据风机的最大功率曲线控制发电机的功率输出。该方法需要提前知道风力机的功率转速曲线,通过测量实际转速得到实际功率,与最优功率比较,通过不断调节功率误差,使系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该算法的优点在于无需测量风速,避免了风速检测环节的诸多误差,缺点在于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