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4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热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如果跨国公司成功了,它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环境。这说明跨国公司()
A.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B.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C.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D.以文化创新为主要业务
2.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 ()
A.张骞 B.卫青
C.霍去病 D.玄奘
3.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强调:“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这反映出张之洞 ()
A.支持维新派的制度改革
B.反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仍抱守传统的权力观念
D.认为民权要以纲常为基
4.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开设工厂,制造火车、轮船,兴建铁路、公路,创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和创造发明等。这些主张 ()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符合当时社会走向近代的发展趋势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D.得到太平军广大将士的支持与响应
5.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出口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B.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
6.1866年在福州设立福建船政学堂,门上楹联为:“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楹联中的精神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具体体现
B.有利于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变法图强运动的兴起
D.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7.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8.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首先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世界市场的形成
9.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
③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
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经济持续繁荣
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5世纪初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12.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
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商路的开辟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