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pdf
文件大小:187.47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2.86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

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

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

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

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

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对它有了高不可攀的印象。

再后来,《锵》里许子东和马家辉讨论大学专业的选择,马老师

就提到,不管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一些哲学,读一些

佛学。年青时对这些虽一知半解,随着人生阅历的积淀,岁月的坎坷

与生命的不顺层层叠加,这些二十多岁读的书籍,能够与人生经历相

互融合,相互化解,赠予人生最艰难的中年时期一份心灵的慰藉。一

来二去,便埋下了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愿望。

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哲学,

对我而言有了基础便于理解;书设定的读者又是外国人,自然深入浅

出;作者又是中国哲学界的扛鼎之人冯友兰先生,书中想必是金玉之

言。正是有此机缘,细读一番,聊有所得,遂作此文。

1

什么是哲学?

既然是读书心得,那么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什么是哲学?

冯先生在书中给了定义。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乃是知识的一

个分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对于什么不是知识的知识」,

即「不知之知」。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之所以说哲学不是知识是因为,知识指的大多是人们对客观世界

的了解,是一个形而下的、具象的门类。但又说哲学是知识的一门分

类,只因哲学的起源并没有脱离这个具象的世界。整个过程像极了一

个同心圆:人们从了解自己的行为出发,辨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再

由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推广到抽象的形而上的世界,并最终扩散到对

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的世界的思考。

哲学有什么用?

对于哲学是什么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之后,难免会问,那学这个有

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着清楚的解答:无用之用。一般意义说,我

们对于有用的理解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而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

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达到一种解脱与释然。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

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读后感.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

2

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

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这也大概让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说,「更高层次的理解」。于

我,哲学最大的意义便是一种慰藉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能

与人言无二三,精神慰藉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从远古的巫术,

图腾崇拜,到各大宗教的兴起,都是人类对精神慰藉的渴望在作祟。

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兴盛推翻了很多宗教对于生命和宇宙起源的

解释,的确在根基上动摇了它们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可抛开科学层面

的解释,宗教在哲学探索层面取得的辉煌,不亚于科学在自然领域的

成就。从慰藉的角度来看,哲学也可以被当作是「现代宗教」的一种。

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至少是儒释道,相通的一条便是圣贤所做

的事情和常人所做的事情并无二致,真正有区别的便是做事人的心与

悟,正如冯先生所写:

寻常人在蒙昧的状态中做事,圣人则是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中做事。

于我而言,望能常持对所做事物的思辨和摸索,究其根源,而不

再「无明」。

意外之喜

读这本书居然还给我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

前段时间,我读毛姆的一些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之

3

类的。里面的主人公都抛弃了世俗世界的道德标准,没有寻找工作,

没有娶妻生子(或者抛妻弃子),去追求生命的其他意义。对于这样

的人生经历,我无法完全赞同,更不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

偶然之间,这本《哲》解答了我一个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