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很小,550万人口,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芬兰又很大,大到能把教育做到世界顶尖。这个北欧小国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自己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让我们把聚光灯打到芬兰教育的理念、体系和师资,一探究竟。
一、基于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的教育体系
北欧平等化的社会理念贯彻到教育中,就是追求教育中的公平。芬兰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就确定了基于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的教育体系。
这意味着,在芬兰,所有学生无论社会经济背景、性别、资质、种族和生活的地理位置,都能接受同等质量的九年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可以继续享受免费的高中或职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具体表现是:
1、城市VS乡村
在芬兰,不管你生活在城市或农村,你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都是等同的。政府保证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一样的。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政府会安排车辆接送去附近的城镇就学,而这一切,几乎都是免费的。在这样的公平教育政策下,没有择校现象,学生不挑学校,教师也不挑学校,每一个学生,不论社会经济背景,都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
这样一来,原本在其他国家可能因为贫穷、偏远、能力等因素导致的所受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都不存在,反倒是持续的高质量教育弥补了贫穷、偏远、能力的劣势。
2、资优生VS学困生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全纳教育理念,落实在芬兰教学中,就是执行“个性化教学”。为此,芬兰中小学校配有特教老师,与班级老师、科目老师一起为学生量身定制符合他们个性的学习计划。坦佩雷市Vuoreksenkoulu小学的特教老师接受了对这一问题的访谈,她介绍:“在芬兰,全纳教育不止是专门针对弱势人群的特殊教育,而是有质量的全民教育,不管是smartlearner(资优生),还是slowerlearner(学困生)、甚至任何一个孩子在某个时期都需要特殊辅导,我们会帮助全部的学习者学习成功,获得幸福生活。”
另外,我们主张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进入综合学校学习,而不是去特殊学校,孩子本身并不会觉得自己是受特殊关照的,因为所有人都会受到特殊教育。”
3、芬兰本地学生VS外来移民群体
尽管地处寒冷的欧洲北端,芬兰还是吸引了不少的移民前往。但芬兰学校并没有将他们特殊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同样享受免费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多元化族群,却很少的不平等。其他多元化族群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美国,学校间的成绩差异巨大,但芬兰,OECD的数据显示,是所有国家中最少的。
这也是基于全纳教育的理念。全纳教育反对歧视和排斥,主张所有人都有在一起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注重合作,反对竞争。
孩子的受教育权,不因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地区差异、学生资质差异、种族差异等而有不同。相反,去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需求,这才是芬兰教育真正厉害之处。
好的教育理念,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去实施。芬兰教育让别国惊叹的第二个优势,即是它的师资队伍。
二、拥有高质量、高度自主权的教师
我自己在中国获得硕士,在上海做过小学教师。亲朋好友听到我的工作单位时觉得很惊讶,为什么硕士毕业才去教小学?而在其他城市,很多人本科毕业,就可以做中小学教师。
可是,你知道吗,在芬兰,20世纪70年代起,就要求全国范围内所有小学及以上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硕士学历。所有师范教育全部由研究型大学提供,教师都需要接受至少五年的教育理念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
如此高质量的师资,赢得的是全社会对教师队伍的高度信任,市政教育局信任学校的管理能力、校长信任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家长信任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领导研究院院长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种信任能最大化促进合作,并最大程度激发人的潜能和经验,尤其是教师自身的潜能和能力得到最大施展。”
也就是说,这种信任文化赋予教师高度自主权。既然找来了高质量、最合适的人来当教师,又给了他们充分的培训和准备(至少5年的教师教育学习),那当他们迈上工作岗位后,就给予他们足够的职业自主权,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教师自己做出教学判断和决定,他们知道如何运用手中的自由去开发课程、基于研究思维去解决各种问题。Vuoreksenkoulu小学的全科老师接受访谈时郑重介绍:“我作为班级老师,要教8门课,比如芬兰语、英语、数学、音乐、手工课等,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我自己把控。至于用什么教学方法,我可以因情况而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上午上课,还是下午上课,都会影响我采用哪种方式教学。如果,今天天气好,我可能会带着学生户外教学。不同教师各有各的方法,各的路线,为什么要把自己固定在一种教学模式中?我们相信等到学生毕业时,他们会在大致的高度相遇。”
如此高的自主权,不仅最大化激发教师的潜能,也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深度的认同,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教学的专业人才,并且在从教生涯中获得幸福感及个人价值实现。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