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doc
文件大小:26.3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1.76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古代的教育思想散见于诸多哲学家、思想家的论述中,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基础。在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点。

近代以来,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等重要概念。赫尔巴特则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其传统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推动了教育思想的变革。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1.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它通过传递社会经验、文化知识等,使个体社会化并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2.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如掌握社会规范、价值观等;个性化则强调发展个体的独特性,挖掘个体的潜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政治方面,教育可以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在经济上,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在文化领域,传承和创新文化。

三、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从个人本能需要出发,发展人的个性,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如涂尔干的观点,他强调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我国的教育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师与学生

1.教师

-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等。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等;专业技能如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等;专业情意包含职业理想、敬业精神等。

2.学生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五、课程

1.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如语文、数学等课程。活动课程则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通过儿童的活动来组织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学校的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

六、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通过多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等,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启发性原则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进行等。

3.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等。

七、德育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践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教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