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无创神经调控治疗的进展2025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
的要议题,其造成的生活负担超过了卒中、癫痫,甚至阿尔茨海默病,
根据《柳叶刀》杂志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偏头痛
在人类全部疾病中导致的残疾损失寿命年排名第二,尤其对15~49岁女
性影响显著,其伤残调整生命年居首位。全球约1。.4亿人受此病困扰,
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分别约达到22%和10%。在中国,偏头痛的
年患病率约为9%,治疗开支每年超过2994亿元。偏头痛的典型症状包
括偏侧、发作性、搏动样中度头痛,持续4-72h,并常伴随恶心、呕
吐、畏光、畏声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严影响。
目前,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方法。主要药物包括非笛体抗
炎药、曲坦类及麦角胺类药物以及A型肉毒毒素介入治疗手段。然而,部
分患者对这些治疗的反应不佳,且药物的过度使用还可能加剧偏头痛的进
展。例如,虽然曲普坦类药物作为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在偏头痛治疗中疗
效显著,但因其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在老年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使用受
到限制。A型肉毒毒素作为一种肌肉松弛剂,虽已在多国获批用于偏头痛
治疗,但其对急性发作的疗效不佳,主要用于慢性偏头痛的预防。因此,
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治疗作
为一种新兴手段,在偏头痛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
的解决思路。
1偏头痛的神经调控及其作用机制
神经调控亦称为神经调制,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电化学信号而调节神
经功能,进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其发展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主要
为侵入性(有创)和非侵入性(无创)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脑深部电刺
激、运动皮质刺激、迷走神经刺激、神经调制器植入术及外周神经刺激等;
后者主要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TNS)、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
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
tDCS)、经皮眶上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supraorbitalnerve
stimulation,tSNS)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vagusnerve
stimulation,tVNS)和远程神经电刺激(remoteelectrical
neuromodulation,RN)等,已在临床逐步开展应用。无创神经调控在
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小。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更多设备的开发,对无创神经调节装置在偏头痛治疗中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点。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用于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最主要基于闸门控制理论,由
Melzack和Wall于1965年提出,具体而言,粗纤维(A纤维)的兴奋
能够抑制传导痛温觉的细纤维(C纤维)上传的兴奋信号。在脊髓后角的
T细胞处,粗纤维和细纤维与胶质细胞形成突触连接,胶质细胞如同“闸
门”一般调控着疼痛信号的转导。当粗纤维兴奋度提升时,这扇“闸门”
紧闭,减少伤害性刺激传入T细胞,进而减轻疼痛;反之,细纤维的活跃
则让“闸门”敞开,加剧痛感的传递。神经调控技术,如TNS正是通过
激活AB纤维来关闭这扇“疼痛闸门”,为偏头痛患者带来希望。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的活化紧密相关,其核心发病机
制之一是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异常激活,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该系统中
关键的治疗靶点。三叉神经作为头面部疼痛信息的主要传导者,其血管复
合体的激活会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如神经肽的释放、颅内血管的扩张和
通透性改变,以及无菌性炎症的产生。无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电极与三叉
神经分布区接触,产生精确的电脉冲刺激相关神经。高频脉冲在发作期可
能阻止疼痛信息在中枢系统的传导,而低频率脉冲在非发作期则可能通过
提高内啡肽的生成来影响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功能,从而预防偏头痛的发作。
此外,疼痛敏感组织(如颅内血管、硬脑膜和蛛网膜等)通过三叉神经将
信号投射至三叉神经节,进一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释放物质介导外周和中
枢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