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课件 刘万伦 第5--10章 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教师心理 .ppt
文件大小:4.65 MB
总页数:2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2.45万字
文档摘要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formaldisiplinetheory)是欧洲官能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形式训练说注重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所以它认为学习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学习的东西的训练价值。二、共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identicalelementstheory)是桑代克在一系列实验(面积估计)基础上提出的。桑代克通过实验认为,迁移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后面的学习情境中含有和以前学习情境中共同的要素。而且,前后两种学习所具有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量越大。他认为,不同学习情境之间的共同要素包括相同的内容、过程、事实、行动、态度、方法或者原理。后来,伍德沃斯把桑代克的共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commoncomponents)。三、概括化理论贾德(C.H.Judd)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概括化理论(generalizationtheory)。经典实验是“水下击靶”实验。贾德认为,先前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通过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概括是一种对关系的陈述或者理解,它也可以称为原理、规律或定律。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四、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relationshiptranspositiontheory)是由格式塔学派提出的迁移理论。经典实验是苛勒于1919年所做的“小鸡(猴子或三岁幼儿)觅食实验”。这一理论认为,迁移并非是共同要素的迁移,而是关系的迁移,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及其转换是学习迁移的关键。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发现或顿悟到的关系,可以应用于另外的情境。这一过程就称做关系的转换,关系转换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等人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并不直接与后继学习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间接地影响新学习。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因此,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质量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六、产生式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是关于程序性知识或认知技能的迁移理论,是由安德森等人提出的。个体在最初的学习任务中,通过学习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后期在新的情境中也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如果两个产生式系统有交叉重叠,即两个产生式系统共有一些产生式,则迁移就会发生,且重叠越多,迁移越大。七、定势说所谓定势是指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倾向。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也能起到定势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迁移。哈洛(Harlow)著名的“猴子实验”证明了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形成学习走势。定势说表明,学习迁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迁移,也包括方法和态度的迁移。八、迁移的逆向曲面模型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在总结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逆向曲面(transferandretroactionsurface)模型,用来解释正、负迁移的大小如何随先后两个学习之间刺激相似和反应相似程度的不同而变化。迁移的逆向曲面模型第三节促进学习的迁移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智力和能力2、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在新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起着关键的作用。3、心理准备状态。个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学习者的态度、定势、自信心和紧张程度等。(二)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逻辑层次明晰的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形成积极的迁移。概括性较高,体现一般原理原则的材料也有利于增进迁移。先后学习的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相似性越大,那么积极迁移也就越容易生成。(四)规则学习规则是反映概念之间的关系,或称原理,即规则是对一类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应。规则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例规式与规例式。规例式学习与例规式学习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具有自己的特点,很难去说哪一种学习方式效果更好一些,它们应该具有不同的适用性。第三节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的概述(一)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和特点程序性知识是人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方式。程序性知识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第一,程序性知识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系统。第二,构成程序性知识的动作系统应该是一个有目的的合理系统。动作系统中的各步骤之间是协调的。第三,程序性知识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