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大咯血的急救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急救前评估
01
大咯血概述
03
紧急处置流程
04
专科介入措施
05
并发症防控
06
后续管理
01
大咯血概述
定义与临床分级
大咯血的定义
通常指1次咯血量超过100ml,或24h内咯血量超过500ml以上者。
01
临床分级
根据咯血量的多少,可分为少量咯血、中等量咯血和大咯血,其中大咯血病情最为严重。
02
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肺部或支气管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肿瘤侵犯血管
肿瘤组织坏死破溃后,可能引起大血管破裂,引发大咯血。
肿瘤坏死破溃
如放疗、化疗等肿瘤治疗手段可能导致血管损伤,从而引发大咯血。
肿瘤治疗引起
肿瘤相关病理机制
高危因素识别
肿瘤部位与性质
中央型肺癌、肺癌侵犯大血管等易发生大咯血。
患者一般情况
年老体弱、营养状况差、有慢性肺部疾病等,大咯血风险增加。
抗凝治疗
长期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大咯血风险。
肿瘤治疗相关因素
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可能影响血管完整性,增加大咯血风险。
02
急救前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要点
呼吸频率和深度
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判断有无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01
心率和血压
监测心率和血压,了解患者循环状况。
02
氧饱和度
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评估患者缺氧程度。
03
出血量快速评估法
观察呕血或咯血颜色
鲜红色表示正在出血,暗红色表示出血已减缓或停止。
01
根据呕血或咯血量,初步估计患者总出血量。
02
监测相关指标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以准确评估患者失血量。
03
估计出血量
通过听诊器检查患者呼吸音,判断气道是否畅通。
听诊呼吸音
注意患者是否有吸气性呼吸困难或呼气性呼吸困难。
观察呼吸形态
判断患者是否能有效咳嗽,以排除气道分泌物或血块。
评估咳嗽能力
气道通畅性判断
03
紧急处置流程
迅速将患者置于患侧卧位,便于血液咳出,减少误吸风险。
患侧卧位
体位管理与窒息预防
确保患者头部侧转,防止血液堵塞气道。
头部侧转
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的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腔积血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如出现窒息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窒息预防
止血药物应用规范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及凝血功能,选择合适的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酚磺乙胺等。
01
用药途径
止血药物可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口服等多种途径给予。
02
剂量调整
根据药物效果和患者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达到最佳止血效果。
03
注意事项
在使用止血药物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04
氧疗与循环支持
氧疗与循环支持
氧疗措施
氧疗浓度调整
循环支持
氧疗设备维护
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以缓解缺氧症状,提高血氧饱和度。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循环指标,如出现循环衰竭,及时给予补液、升压等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及氧疗效果,适时调整吸氧浓度,避免氧中毒。
确保氧疗设备正常运行,定期检查并更换吸氧装置,以保证氧疗的有效性。
04
专科介入措施
支气管动脉栓塞指征
反复大咯血且原因明确者
经支气管镜或影像学确定出血部位,病因明确且反复大咯血者,是支气管动脉栓塞的主要适应症。
02
04
03
01
咯血导致严重并发症者
大咯血导致窒息、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需迅速止血者。
保守治疗无效者
经止血药物、内镜治疗等保守治疗无效,咯血持续不止或反复发作者。
拒绝外科手术者
患者因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拒绝外科手术,或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者。
内镜止血技术选择
内镜下喷洒止血剂
如肾上腺素、凝血酶等,适用于小血管破裂出血或弥漫性渗血。
内镜下注射止血
如无水乙醇、硬化剂等,用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的止血。
内镜下高频电凝止血
适用于血管裸露、出血量较大的情况。
内镜下止血夹止血
适用于血管破裂、溃疡出血等,可迅速夹闭出血血管。
出血量大且持续不止
出血部位明确且可手术
生命体征稳定
无手术禁忌症
患者大咯血,且经内科保守治疗及内镜治疗无效,出血持续不止者。
通过影像学或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且手术可达到并切除出血病灶。
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能够耐受手术。
患者无严重手术禁忌症,如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
外科手术干预条件
05
并发症防控
保持患者口腔卫生,定期清洗,以防止误吸导致肺部感染。
定期清洁口腔
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大咯血时禁食、禁水,以免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禁食水管理
误吸性肺炎预防
01
02
03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注意有无苍白、湿冷、出汗等休克早期表现。
皮肤表现观察
保持尿量,及时发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
尿量监测
休克早期识别
凝血功能监测
凝血指标检测
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