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ESO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建议PPT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急性缺血性卒中概述
2.静脉溶栓治疗原则
3.静脉溶栓药物
4.静脉溶栓治疗流程
5.静脉溶栓并发症及处理
6.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评估
7.个体化治疗方案
8.其他辅助治疗
01急性缺血性卒中概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定义卒中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卒中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卒中的80%。它是由脑部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和损伤。病因概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动脉的阻塞,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此外,心脏病、血管炎、血液病等也可能导致缺血性卒中。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不对称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影响的脑区大小和功能。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导致约7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它是由动脉壁内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的。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的第二大病因,约占20%。血栓通常起源于心脏或动脉,随后脱落并阻塞脑部血管。其他病因其他较少见的病因包括动脉炎、血管畸形、血液病、心脏瓣膜疾病等。这些病因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表现运动障碍约70%的患者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或瘫痪,通常为单侧,可由大脑半球或脑干损伤引起。言语障碍约30%的患者会出现言语障碍,包括语言表达困难、理解障碍或失语症,通常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有关。感觉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可能由大脑皮层或脑干的感觉通路受损导致。
02静脉溶栓治疗原则
静脉溶栓适应症时间窗要求患者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通常为4.5小时内,对于某些特定药物可能可延长至6小时。时间窗是关键因素,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需有明确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且症状持续存在。NIHSS评分≥4分是常见的筛选标准。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且影像学检查显示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早期脑梗死迹象是溶栓治疗的重要条件。
静脉溶栓禁忌症颅内出血史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者禁用溶栓治疗,以防止再出血风险。颅内出血史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抗凝治疗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除非INR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否则需谨慎考虑溶栓治疗,以避免出血并发症。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易发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可能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谨慎使用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时间窗溶栓黄金时间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最佳时间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时间窗延长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时间窗可适当延长至6小时,但这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状况和溶栓风险。时间窗意义时间窗内溶栓能够迅速恢复脑部血流,减少脑组织损伤,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03静脉溶栓药物
常用静脉溶栓药物类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原(tPA)是目前最常用的溶栓药物,能特异性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溶解。剂量一般为0.9mg/kg体重,其中10%静脉推注,剩余90%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rtPA)是另一种tPA的重组形式,具有更短的半衰期,适用于更宽泛的时间窗。剂量通常为0.9mg/kg体重,其中10%静脉推注,剩余90%静脉滴注。直接溶栓酶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属于直接溶栓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但使用较少,主要因其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和过敏反应。
常用静脉溶栓药物剂量tPA剂量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推荐剂量为0.9mg/kg体重,总剂量不超过90mg。其中10%的剂量静脉推注,剩余剂量静脉滴注。UK剂量UK(尿激酶)的推荐剂量为100万~150万U,通常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持续30分钟至1小时。rtPA剂量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剂量根据体重计算,通常为0.9mg/kg体重,总剂量不超过50mg。其中10%的剂量静脉推注,剩余剂量静脉滴注。
静脉溶栓药物副作用及处理出血风险溶栓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和皮肤、黏膜出血。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2%。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再灌注损伤溶栓过程中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患者需进行适当的脱水治疗和血压管理,以减少并发症。过敏反应极少数患者可能对溶栓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04静脉溶栓治疗流程
患者评估与筛选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有助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体格检查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