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之防诈骗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诈骗类型与特征
02
诈骗心理机制分析
03
个人防护策略
04
应急响应流程
05
典型案例解析
06
长效防范机制
01
诈骗类型与特征
电信诈骗常见形式
冒充公检法
虚假中奖信息
冒充熟人或领导
贷款诈骗
骗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诈骗等罪名,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
骗子通过冒充受害者熟人或领导,以各种紧急情况为由,要求受害者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
骗子通过短信或电话,声称受害者中了大奖,要求支付手续费或税费等费用。
骗子以各种低门槛、高额度的贷款为诱饵,要求受害者缴纳各种费用。
网络诈骗技术手段
钓鱼网站
木马病毒
虚假购物网站
网络投资诈骗
通过伪装成银行、支付平台等网站,诱骗受害者输入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通过植入木马病毒,远程控制受害者电脑或手机,窃取个人信息或资金。
设立虚假购物网站,以低价商品吸引受害者下单,骗取货款。
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骗受害者投资虚假项目或平台。
骗子往往紧张不安,语言混乱,甚至自相矛盾。
观察言谈举止
面对面诈骗识别要点
对于声称是某机构工作人员的人,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身份。
核实身份信息
对于急于催促转账、要求保密等行为要保持警惕。
警惕异常行为
对于过于美好的诱惑要谨慎对待,以免上当受骗。
拒绝诱惑陷阱
02
诈骗心理机制分析
信息不对称陷阱
通过虚假的信息或链接,使受害者产生错误的认识或判断。
诈骗者制造信息不对称
在某些领域拥有专业知识或技能,以此来欺骗那些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受害者。
诈骗者利用专业知识
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获取,让受害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信息控制
情感操控惯用套路
情感勒索
通过威胁、恐吓或承诺等手段,迫使受害者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03
利用受害者的情感弱点,如贪婪、恐惧、同情等,制造情感共鸣,使受害者更容易上当受骗。
02
激发情感共鸣
建立信任关系
通过伪装自己或制造虚假情境,与受害者建立信任关系,从而降低受害者的警惕性。
01
紧急情境制造逻辑
制造紧急情况
通过虚假的信息或情境,制造紧急情况,迫使受害者立即采取行动。
01
限制时间
利用时间限制,让受害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02
混淆思维
通过复杂的信息或情境,混淆受害者的思维,使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03
03
个人防护策略
敏感信息保护规范
不在不安全或不可信的场合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
谨慎提供个人信息
加密存储敏感信息
定期更换密码
使用加密技术或工具,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存储,防止信息泄露。
定期更换个人账户密码,增加密码复杂度,避免使用弱密码。
转账行为验证流程
双重验证机制
在进行转账等敏感操作时,采用双重验证机制,如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等,确保操作安全。
确认转账对象
转账后确认
在进行转账前,务必仔细核对转账对象的账户信息,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资金损失。
转账完成后,及时查看账户余额和交易记录,确保资金安全。
1
2
3
在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软件,提高设备安全性。
安装安全软件
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操作,如网银交易、登录重要账户等。
不使用公共网络
及时更新设备操作系统、浏览器等软件,修复安全漏洞,提高设备防护能力。
定期更新系统
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04
应急响应流程
疑似诈骗应对步骤
6px
6px
6px
立即停止与可疑人员或信息的联系,初步判断是否为诈骗行为。
初步判断
及时通知亲友,以避免他们受到进一步的损失。
通知亲友
如果确认是诈骗行为,应立即报警,并向警方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
报警处理
01
03
02
尽快冻结与诈骗相关的银行账户、支付宝等支付工具。
冻结账户
04
资金追回紧急通道
联系银行
报警求助
联系保险公司
追踪资金流向
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告知被骗情况,冻结被骗资金。
向警方报案,并获取警方的受理通知书和相关证明。
如果购买了相关保险,可以与保险公司联系,了解是否可以获得赔偿。
协助警方追踪被骗资金的流向,提供线索。
保存支付信息,如支付凭证、转账记录等。
保留支付信息
收集与诈骗有关的证据,如邮件、照片、视频等。
收集相关证据
01
02
03
04
保存与诈骗者的聊天记录,包括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
保留聊天记录
将所有证据备份,以防丢失或被篡改。
备份证据
证据留存标准方法
05
典型案例解析
冒充公检法骗局
骗术揭秘
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联系受害者,谎称涉嫌违法或犯罪,要求配合调查并保密。
手法特点
利用受害人的恐惧心理,威胁其配合调查,并通过虚假网站、电话等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和财产。
防范措施
保持警惕,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