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模式研究
抚育私人化与养育公共性的建构:
以孤独症儿童为例
摘要:抚育私人化与养育公共性的建构是当前残障儿童养育领域亟待解决
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某中小城市孤独症家庭抚育状况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
的抚育私人化主要表现为养育负担向家庭转移、康复训练的高度市场化、公立
融合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联结的局限与被污名化排斥。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家
庭在孤独症儿童养育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家和社会作为建
构养育公共性的两大主体,可能通过以下路径发挥作用:国家通过直接政策支
持与间接资源供给,为家庭提供制度性保障;社会通过就近社区的照料服务与
孤独症家庭间的自组织实践,为家庭构建支持网络。这些发现不仅深化对抚育
私人化问题的理解,也为构建养育公共性体系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践参考。
117
关键词:抚育私人化;养育公共性;孤独症儿童;家庭
2025.2
一问题的提出
抚育私人化是指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托幼服务市场化之后养育模
式呈现的变化状况,其中家庭作为单一主体承担儿童照料、抚养和教育
[1]
任务。抚育私人化导致养育公共性的缺失,出现“家国分离”“公私划
界”的政策取向,国家淡化负担城镇职工及家庭福利的角色,市场接替
相关责任,家庭成为唯一的养育主体。抚育私人化的产生主要源于市场
[2]
化进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些变革使养育责任逐渐从国家转向
[3]
家庭,家庭成为承担儿童照料、抚养和教育任务的单一主体。与此同时,
[4]
社会养育中公共空间建设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抚育私人化的趋势。“抱
团养娃”等社群实践的兴起,显露出通过社会联结与社区参与改变抚育
私人化现状的可能性。[5]
养育模式研究
已有研究多探讨普通儿童的抚育私人化残障者的权利,通过个体和集体的相互帮
问题,较少涉及特殊儿童的抚育私人化问题。助在同类群体中寻求认同和自助式的支持,
而儿童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使特殊或通过社会行动消除歧视、摆脱控制,以
儿童与普通儿童养育问题存在较大差异。特实现个人的自主性和权利等。[14]因而,“康
殊儿童家庭在抚育方面面临更多困难,需要复”视角凸显残障群体偏差性,并有对之
的外在支持更多。以孤独症儿童养育为例,进行矫正和治疗的取向,同时也可能忽略
当前家庭仍是养育主体,承担监护主体的责背后的社会性机制和通过“社会”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