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定位:把握神话特质与学情需求的双螺旋演讲人
教学定位:把握神话特质与学情需求的双螺旋01教学实施:以问题链驱动深度阅读的三阶推进02总结升华:神话是文化的基因,更是精神的火种03目录
2025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神话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每一次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共探神话的魅力,我总会想起第一次教授《女娲造人》时的场景——当孩子们听到女娲用黄泥捏人引绳絙于泥中这些细节时,眼睛里闪烁的好奇光芒。神话不仅是先民的精神密码,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今天,我将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点,以统编教材的编排逻辑为框架,从教学定位、实施路径到价值升华,系统呈现《女娲造人》的课件设计。
01教学定位:把握神话特质与学情需求的双螺旋
1文本价值的深度解析《女娲造人》选自《风俗通》(《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人类起源的经典母题。相较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宇宙生成叙事,本文聚焦生命创造的核心,通过黄泥造人引绳絙泥等细节,构建了神性与人性交融的女娲形象。从语文要素看,本文承载着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两项核心能力培养任务;从文化传承看,它是理解华夏先民如何认识自身起源中华创世神话的人文特质的重要载体。
2学情特征的精准把握七年级学生已通过小学阶段接触《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对神话概念有初步认知,但存在三个典型特征:其一,对神话想象的理解停留在离奇情节层面,缺乏对想象逻辑的分析能力;其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多关注外在行为,难以深入体会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其三,对神话的现实意义认知模糊,需要搭建古今联结的桥梁。基于此,本课将设计由表及里、由文到质的探究路径。
3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结合新课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01?知识与能力:掌握揉堙絙等文言字词,梳理女娲造人的情节脉络;学习分析神话想象的特点,能用想象依据-想象延伸的思维框架解读文本细节。0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补白对比阅读跨文化连线等活动,提升文本细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女娲形象的神性与人性维度。0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先民对生命起源的浪漫思考,理解劳动创造生命的朴素哲学;体会中华神话贵生尚德的文化特质,增强文化认同感。04
4教学重难点的科学确定重点:分析女娲造人情节中的想象特点,把握其神性与人性交融的形象。难点:理解神话想象背后的先民思维逻辑,体会神话作为文化基因的现实意义。
02教学实施:以问题链驱动深度阅读的三阶推进
教学实施:以问题链驱动深度阅读的三阶推进2.1第一阶:初读感知——梳理造人脉络,激活阅读期待
(课前布置预学任务:阅读《风俗通》原文及袁珂改写版,标注不理解的词句;收集你听过的人类起源故事,准备课堂分享。)
环节1:情境导入——神话里的人从何来播放30秒动画片段(选取《中国神话故事》中女娲造人场景,突出捏泥人甩泥点的动态画面),提问:动画里谁在创造人类?她用了什么方法?待学生回答后,展示世界其他文明的造人神话:犹太教《圣经》中上帝用尘土造亚当,古埃及神话中拉神用眼泪造人,玛雅神话中神用玉米造人。追问:不同文明都有造人神话,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对生命起源的追问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
教学实施:以问题链驱动深度阅读的三阶推进环节2:文本初读——梳理造人过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袁珂改写版),完成表格填写:
(教师提示:注意抓住走啊走觉得想等关键动词、心理描写,梳理情节的推进逻辑。)
环节3:字词攻坚——文言与白话的衔接展示《风俗通》原文片段: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对比课文改写版,小组合作解决三个问题:①抟剧务暇絙的意思(结合注释、字典);②原文中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絙人的表述,改写版为何删去?(引导思考文学改写的去糟粕原则);③从文言到白话,语言风格发生了哪些变化?(如增加心理描写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使人物更生动)。
教学实施:以问题链驱动深度阅读的三阶推进2.2第二阶:精读探究——解码想象密码,感知形象特质
环节4:聚焦想象——神话的魅力从何而来?(1)小组探究:找出文中超现实的想象细节,填写想象分析卡:
(教师点拨:神话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基于先民的生活经验,对无法解释的现象(如人类起源)进行的合理幻想。)
(2)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