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基:地理区位与历史脉络的天然联结演讲人
CONTENTS根基:地理区位与历史脉络的天然联结纽带:经济合作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发展内核:文化认同的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保障:制度优势下的长效机制建设1一国两制:根本制度的顶层设计目录
2025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联系课件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认为,地理课堂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搭建起学生与真实世界的情感联结。当我翻开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这一章节时,眼前浮现的是港珠澳大桥上穿梭的车流、澳门老街里飘着杏仁饼香的骑楼,还有香港中环写字楼里与内地企业视频会议的场景——这些鲜活的画面,正是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的立体地理课。今天,就让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经纬中,共同梳理这条跨越山海的联系纽带。
01根基:地理区位与历史脉络的天然联结
1地理区位的门廊效应站在中国地图前,港澳的位置如同镶嵌在南海之滨的两颗明珠。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新界及262个离岛组成,陆地面积1113.76平方公里;澳门地处珠江口西侧,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陆地面积33平方公里(2023年数据)。这种一东一西的区位布局,天然成为内地与海外交往的双门户。
从交通地理看,香港维多利亚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平均水深12米,可同时停泊百艘万吨级巨轮;澳门港虽水域较浅,但借助港珠澳大桥与珠海高栏港形成互补。更关键的是,两地均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香港是东南亚至东北亚航运走廊的中转枢纽,澳门则是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的平台。这种区位优势,让港澳自开埠起就成为内地连接世界的前哨站。
2历史脉络的血脉传承当我们在课堂上展示1842年《南京条约》、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的历史图片时,学生总会自发流露出沉重的表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看到:即便在殖民时期,港澳与内地的民间联系从未中断。我曾带领学生走访澳门同善堂,这座1892年成立的慈善机构,至今仍保留着为内地受灾民众筹款的传统;香港上环的南北行公所,墙上密密麻麻的商帮名录里,70%以上是广东、福建等地的老字号。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这两个日期,是必须让学生铭记的联结转折点。香港回归时,我正在读师范,至今记得电视里驻港部队通过深圳皇岗口岸时,路边群众举着欢迎回家标语的场景;澳门回归当晚,我所在的中学组织了篝火晚会,一位澳门籍同学含着泪说:爷爷奶奶终于不用再看葡文报纸了。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忆,正是理解一国两制下港澳与内地关系的情感起点。
02纽带:经济合作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发展
纽带:经济合作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发展如果说地理与历史是联系的基础,那么经济合作则是推动双方共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备课过程中,我特意收集了三组数据:2022年香港与内地贸易额占香港外贸总额的54.2%;澳门内地游客占入境游客总数的67.8%;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3.04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具体而微的合作故事。
2.1要素流动:从前店后厂到湾区共同体
上世纪80年代,前店后厂模式是内地与港澳经济联系的关键词。我曾采访过东莞一家电子厂的老厂长,他回忆:那时候香港老板带订单、技术和管理,我们出土地、劳动力和厂房,一个计算器能赚3毛钱加工费。这种模式让珠三角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也让香港积累了全球金融中心的资本。
纽带:经济合作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发展进入21世纪,合作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取消了港澳原产货物进入内地的关税;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出台,标志着湾区共同体时代的到来。现在,深圳的科技企业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如大疆创新),香港的金融机构在内地开展跨境财富管理(如跨境理财通),澳门的旅游企业与珠海共同开发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如澳门历史城区+珠海长隆)——要素流动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升级为科技、金融、服务的全方位融合。
纽带:经济合作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发展2.2产业互补:香港的全球网络与内地的制造腹地
香港的优势在哪里?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看两张对比图:一张是香港中环的高楼群(聚集了154家全球前100大银行),另一张是深圳前海的深港合作区(2022年实际利用港资占比93.9%)。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拥有成熟的法律体系、国际化的专业服务(如会计、咨询)和全球资本网络;而内地尤其是珠三角,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2022年广东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8%)、庞大的消费市场(内地人口超1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