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课件.pptx
文件大小:396.61 K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4.28千字
文档摘要

一、认知基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演讲人

CONTENTS认知基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核心机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现象呈现:四季变化的具体表现误区辨析:关于四季的常见疑问总结升华:从“四季”到“宇宙观”的认知跃迁目录

2025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课件

开篇语:从一片落叶说起

站在教室窗前,我常看学生们在深秋的银杏树下拾落叶。有个男生曾举着金黄的扇形叶片问我:“老师,为什么秋天叶子会落?是因为天气变冷了吗?”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深知“四季”是学生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自然现象:他们能说出“春夏秋冬”的顺序,却未必能理解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变化背后的天文规律。今天,我们就从这枚落叶出发,用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四季”的本质。

01认知基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认知基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要理解四季变化,首先要明确“地球公转”这一核心概念。如同钟表的指针绕表盘转动,地球也在绕太阳做周期性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公转。但与简单的圆周运动不同,地球公转有着独特的“规则”,我们需要从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地球公转的路径叫“公转轨道”,经天文观测证实,这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离心率仅0.0167)。太阳并非位于椭圆中心,而是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这意味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微小变化:每年1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约1.471亿千米);7月初则到达最远的“远日点”(距离约1.521亿千米)。记得去年带学生用细绳和图钉模拟椭圆轨道时,有个女生疑惑:“既然1月更靠近太阳,为什么我们这里反而最冷?”这个问题正是连接“公转轨道”与“四季成因”的关键,我们后文会详细解答。

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的“不变之律”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一致,均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公转轨迹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则为顺时针。这一方向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若将地球比作绕太阳“跑步”的运动员,其“面朝”的方向始终是东方,因此太阳直射点会从赤道逐渐北移,再南移,形成周期性变化。

3公转周期: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有两种度量方式:

?恒星年:以遥远恒星为参照,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以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为参照(即从春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时长为365日5时48分46秒。二者的差异源于地轴指向的“微小摆动”(岁差),但对初中阶段而言,我们重点关注回归年——它直接对应四季的循环周期。

4地轴倾斜:四季形成的“关键开关”地球公转最特殊的特征,是地轴始终倾斜且指向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5,北极星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一倾斜如同给地球装了一个“固定倾角”的陀螺,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进而引发四季更替。我曾用台灯和地球仪做演示:当“地轴垂直”时(模拟无倾斜状态),台灯的光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四季如春;而当“地轴倾斜”时,“北半球”会出现“夏季向光、冬季背光”的变化——学生们立刻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5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受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影响,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约30.3千米/秒),远日点时最慢(约29.3千米/秒)。但这一差异对四季时长的影响极小(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长约7天),因此并非四季形成的主因。

02核心机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核心机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轴倾斜与地球公转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是理解四季变化的“桥梁”。我们需要从“二分二至”四个关键节点切入,梳理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春分与秋分:直射赤道的“平衡时刻”?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各12小时)。此时北半球由冬入春,气温回升;南半球则由夏入秋,逐渐转凉。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北半球由夏入秋,南半球由冬入春。

去年春分,我带学生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验证了这一规律:正午时分,操场上标杆的影子与竿长几乎相等(太阳高度角约50,因我校位于北纬40附近),而其他日期影子长度会明显变化。

2夏至与冬至:直射点的“南北极限”?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这是直射点能到达的最北位置。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大值,接收太阳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