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学这类图表?演讲人
目录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学这类图表?01总结与升华:图表是理解气候的“通用语言”04实践应用:从“读图”到“绘图”的能力进阶03新课讲授:从“认识图表”到“分析特征”02课后作业(分层设计)05
2025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课件
各位同仁、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学习。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这类图表是我们认识气候特征、分析地理环境的核心工具。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常看到学生面对复杂图表时的迷茫——有的看不懂曲线起伏的含义,有的混淆了降水柱状的高低差异。但请放心,今天我们将从最基础的“读图三要素”开始,逐步解锁“分析气候特征”的核心技能,让图表真正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钥匙”。
0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学这类图表?
1课程地位“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核心内容,上承“气温与降水的变化”(第三节),下启“世界气候类型”(第四节)。它既是对“如何用数据描述气候”的实践应用,也是后续判断“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的关键依据。可以说,掌握这类图表的判读与绘制,是打开“气候学习”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2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的要求,我将目标细化为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识别图表中“横轴(月份)、纵轴(气温/降水量)”的含义;会读取月均温、月降水量的具体数值;能计算气温年较差(最高温-最低温)与年降水量总和;能结合曲线与柱状图描述“全年/季节气温特征”“降水季节分配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归纳”三步法,从单一图表(仅气温或仅降水)过渡到复合图表(气温+降水);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不同城市的图表案例,总结“雨热同期”“全年温和湿润”等气候特征的表述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图表作为“地理语言”的简洁性与科学性;通过分析家乡的气候图表,增强对本土环境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感受“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实际价值(如农业种植、旅游出行)。
3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三读”——读数值(月均温、月降水量)、读变化(气温起伏、降水季节分配)、读关系(气温与降水的时间对应)。
?难点:综合运用两类图表描述“气候特征”(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绘制规范的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避免坐标轴刻度不均、曲线连接生硬等问题)。
02新课讲授:从“认识图表”到“分析特征”
新课讲授:从“认识图表”到“分析特征”2.1第一步:拆解图表结构——明确“横轴与纵轴”的含义
同学们,请先观察屏幕上的图表(展示北京、罗马、新加坡三地的气温与降水图表)。这类图表的结构其实很清晰:
?横轴:统一标注“1-12月”,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份,是时间维度的刻度。
?左纵轴(通常在左侧):标注“气温(℃)”,刻度一般从-30℃到30℃(温带地区)或20℃到30℃(热带地区),具体范围根据实际数据调整。
?右纵轴(通常在右侧):标注“降水量(mm)”,刻度一般从0到300mm(季风气候区)或0到100mm(干旱区),同样需匹配数据特征。
新课讲授:从“认识图表”到“分析特征”小提醒:我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同学会混淆左右纵轴的含义。为了避免出错,大家可以用不同颜色标记——气温曲线用红色(象征“温度”),降水柱状用蓝色(象征“水”),视觉区分更直观。
2第二步:判读单一图表——气温年变化曲线怎么读?0504020301气温年变化曲线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它的起伏直接反映了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找三点、算一差”来分析:?找最高温点:曲线的“峰顶”对应的月份和数值。例如北京的图表中,7月气温最高(约26℃),这是“夏季高温”的体现。?找最低温点:曲线的“谷底”对应的月份和数值。北京1月气温最低(约-4℃),这是“冬季寒冷”的依据。?找变化趋势:观察曲线的陡缓——3-7月曲线上升陡,说明气温快速升高(春季升温快);7-12月曲线下降较缓,说明秋季降温慢。?算气温年较差:最高温减去最低温(26℃-(-4℃)=30℃),年较差大说明气温季节变化显著(温带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
2第二步:判读单一图表——气温年变化曲线怎么读?案例对比:如果对比新加坡的气温曲线(全年在25-28℃之间波动),会发现它几乎是一条“平缓的直线”——最高温与最低温差仅3℃,这说明“全年高温,气温变化小”(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