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基础:从“东南亚”到“中南半岛”的空间定位演讲人
01认知基础:从“东南亚”到“中南半岛”的空间定位02地形解码:中南半岛的“山河密码”03城市分布:地形塑造的“文明坐标”04人地互动:地形与城市的“共生与挑战”05总结升华:从地形到城市的“地理启示”目录
2025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与城市分布课件
各位同学、老师们: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东南亚的“半岛明珠”——中南半岛,从地形特征到城市分布,揭开这片土地上“山与河的对话”“城与地的共生”。作为一名深耕初中地理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相信:地理不是冰冷的地图符号,而是串联自然与人文的“活纽带”。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南半岛时,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座城市、每一道河谷,都在讲述着“地形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的故事。
01认知基础:从“东南亚”到“中南半岛”的空间定位
认知基础:从“东南亚”到“中南半岛”的空间定位要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与城市分布,首先需要明确其“在哪里”“是什么”。
1中南半岛的地理坐标与范围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是东南亚三大地理单元(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中面积最大的陆地部分(约206万平方公里)。其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东濒南海,北接中国云南、广西,南至克拉地峡(与马来半岛相连)。从国家分布看,涵盖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5个国家(部分资料含马来西亚北部),是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
2初中地理学习的“前导关联”同学们回忆一下,七年级上册我们学过“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平原多聚落、山地多林牧。今天的内容正是这一原理的区域化应用。同时,中南半岛作为“东南亚”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的延伸),其地形特征与“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共同影响着区域发展。
过渡:明确了空间定位后,我们需要“解码”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这是理解城市分布的“钥匙”。
02地形解码:中南半岛的“山河密码”
地形解码:中南半岛的“山河密码”中南半岛的地形,用八个字概括便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八个字背后,是千万年地质运动与河流侵蚀的“合作成果”。
1地形类型与地势特征?地形类型:以山地、高原、平原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60%以上。北部多高山(如中缅边境的他念他翁山,海拔超5000米),中部为高原(如掸邦高原),南部及沿海为冲积平原(如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
?地势特征: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级降低。北部靠近中国横断山脉的“余脉”,地势陡峭;南部因河流长期冲积,地势低平,形成肥沃的三角洲。
2山脉与河流的“共生关系”中南半岛的山脉与河流像“并行的兄弟”,走向一致、相互依存:
?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若开山脉(缅甸西部,沿孟加拉湾延伸)、登劳山脉(缅泰边境)、他念他翁山脉(中缅泰交界)、长山山脉(越老边境,纵贯越南西部)。这些山脉均为北南走向,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系。
?主要河流:受山脉走向影响,河流也呈北南流向,且多分布于山脉之间的谷地。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南亚的母亲河”湄公河(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此外还有红河(中越界河)、湄南河(泰国核心河流)、萨尔温江(中缅界河)等。
3地形的“动态演变”地形并非一成不变。以湄公河为例,其上游(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急,以“下切侵蚀”为主,形成深谷(如澜沧江大峡谷,谷深超2000米);中游进入老挝、泰国,地势趋缓,河流开始“侧蚀”,河谷展宽;下游(柬埔寨、越南)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广阔的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是越南“米仓”)。
案例补充:我曾在教学资料中见过一组对比图——1980年与2020年的湄公河三角洲卫星照片。30年间,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了约5公里,这正是河流持续输沙、地形“生长”的实证。
过渡:当我们站在地图前,看着这些“北高南低、山河纵列”的地形线条时,不妨问自己:人类会选择在哪里建城?答案就藏在地形与城市的“双向选择”中。
03城市分布:地形塑造的“文明坐标”
城市分布:地形塑造的“文明坐标”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是“自然选择”与“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果。观察地图(展示《中南半岛城市与河流分布图》),我们会发现一个显著规律:绝大多数城市沿河流分布,尤其是河流沿岸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1城市分布的“空间特征”?河流沿岸型:如老挝首都万象(湄公河沿岸)、柬埔寨首都金边(湄公河与洞里萨河交汇处)、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湄平河沿岸)。?河口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