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与建站条件课件.pptx
文件大小:412.3 K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4.74千字
文档摘要

2.1全球主要南极科考站的空间分布图谱演讲人

011全球主要南极科考站的空间分布图谱021自然条件:生存与科研的基础门槛032科学需求:建站选址的核心驱动043国际规则:《南极条约》框架下的合作与约束052对比思考:长城站与昆仑站的差异启示目录

2025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与建站条件课件

一、引言:从白色荒漠到科学殿堂——南极科考站的特殊意义

站在教室的地球仪前,指尖轻轻划过南极大陆那片素白的区域,我总会想起去年在国家海洋局参观时,一位老科考队员说的话:南极不是终点,是人类探索地球系统的钥匙孔。对于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南极或许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课本里的一段描述,但当我们把视角聚焦到那些散落在冰原上的彩色建筑——科考站时,会发现它们不仅是科学家的冰上家园,更是打开南极奥秘的科学灯塔。今天,我们就以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与建站条件为主题,展开一场跨越半球的地理探索。

二、南极科考站的分布特征:从边缘到核心的战略布局

要理解科考站的分布,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让我们先回顾南极的基本地理特征: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约2350米),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2000米的冰盖覆盖,周围被南冰洋环绕,分为东南极和西南极两大板块。科考站的分布,正是基于这些自然地理格局展开的。

011全球主要南极科考站的空间分布图谱

1全球主要南极科考站的空间分布图谱目前,《南极条约》40多个协商国中,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常年或季节性科考站,总数超过80个。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梳理其分布规律:

1.1按纬度梯度分布:从沿海到内陆的阶梯状布局?低纬度沿海区(南纬60-70):这里是南极大陆与海洋的过渡带,受海洋调节,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10℃至-20℃),风速较小(10-15米/秒),是科考站最密集的区域。典型代表如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南纬6414′)、智利的总统站(南纬6212′),以及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南纬6213′)。

?中纬度冰盖边缘区(南纬70-80):这里冰盖开始增厚(厚度1000-2000米),气温进一步降低(-30℃左右),但仍能通过破冰船或雪地车进行物资补给。俄罗斯的东方站(南纬7828′)、美国的麦克默多站(南纬7751′),以及我国的中山站(南纬6922′)均位于此区域。

1.1按纬度梯度分布:从沿海到内陆的阶梯状布局?高纬度冰盖核心区(南纬80以上):这里是冰盖的高原,海拔超过300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50℃,极夜期长达4个月,仅能通过大型运输机或雪地车编队补给。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在此建立科考站,如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位于南极点,南纬90)、我国的昆仑站(南纬8025′)。

1.2按地理单元分布:东南极与西南极的差异化选择?西南极:以南极半岛为核心,这里是南极大陆最温暖的区域(夏季可达0℃以上),且靠近南美洲(与火地岛仅隔970公里德雷克海峡),交通相对便利。全球约60%的科考站集中于此,主要开展生态、海洋、大气边界层研究。

?东南极:冰盖更古老(部分冰芯记录可追溯80万年)、海拔更高(冰穹A海拔4093米),是研究古气候、天文观测的理想区域。我国的中山站、昆仑站,以及法国-意大利合建的康科迪亚站均位于此。

1.3按功能类型分布:综合观测与专项研究的协同网络?综合型科考站:具备住宿、发电、物资储备等完整后勤系统,可支持多学科研究。如美国麦克默多站(面积约1.2平方公里,最多容纳1200人)、我国中山站(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可同时开展极光、冰川、海洋等8个领域研究)。

?专项型科考站:聚焦单一科学目标,规模较小。例如我国昆仑站(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专为冰盖天文和冰芯研究而建;俄罗斯东方站则因钻取到4200米深冰芯(包含80万年气候记录)成为全球冰芯研究中心。

2.2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四站一基地布局演进

我国自1984年开展南极科考以来,已形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罗斯海新站的战略布局,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从参与到引领的跨越:

1.3按功能类型分布:综合观测与专项研究的协同网络当我在2023年参与南极科考资料整理时,看到1984年首航南极的向阳红10号船照片——船上装载着3吨蔬菜、200箱罐头和8顶棉帐篷,再对比如今罗斯海新站的模块化建筑设计(可抗12级大风、-50℃低温),深切感受到我国科考能力的飞跃。这种空间布局的拓展,本质上是科学认知的延伸:从最初的了解南极,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