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课件.pptx
文件大小:476.49 K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5.85千字
文档摘要

一、筑牢根基:从“三抓”入手,突破古诗词理解关演讲人

筑牢根基:从“三抓”入手,突破古诗词理解关01深入文本:从“三品”着力,提升鉴赏深度02迁移运用:从“技巧”到“思维”,实现能力跃升03目录

2025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课件

各位同仁、同学们: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我的心情既亲切又郑重——作为深耕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太清楚古诗词在初中语文体系中的分量:它既是中考阅读板块的“必考题”(近五年各省中考古诗词鉴赏平均占分7.2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化自信的“活教材”;它既是“大语文”视野下的文化传承载体,更是帮助青少年建立情感共鸣、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路径。

接下来,我将以“从基础到进阶,从技巧到思维”的递进逻辑,为大家拆解古诗词鉴赏的核心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是我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更是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提炼的干货。让我们从“读懂”开始,走向“深读”,最终实现“美读”。

01筑牢根基:从“三抓”入手,突破古诗词理解关

筑牢根基:从“三抓”入手,突破古诗词理解关初中阶段的古诗词鉴赏,最常见的痛点是“读不懂”。学生面对凝练的文言语言、陌生的文化意象、跳跃的情感表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基础理解”问题。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三抓”法,即抓注释、抓意象、抓关键句,这是打开古诗词大门的三把“钥匙”。

1抓注释:破解“信息密码”中考古诗词阅读题中,命题人往往会在文本旁添加1-3条注释,这些注释绝非“摆设”,而是理解诗意的关键线索。我曾统计过近三年100套中考试卷,注释内容主要涉及三类:?背景注释(如“此诗作于诗人贬官途中”):直接关联情感基调。例如2023年河南卷考到刘禹锡《秋词》(其一),注释提示“诗人因参与政治革新被贬朗州”,结合这一背景,再看“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就能理解这是诗人对贬谪困境的精神突围。?生僻字词注释(如“戍鼓:戍楼上的更鼓”):解决阅读障碍。比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若不知“戍鼓”是军营更鼓,就难以体会“战乱中宵禁”的压抑氛围。123

1抓注释:破解“信息密码”?文化常识注释(如“青鸟:神话中传递书信的神鸟”):还原意象本义。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若不理解“青鸟”的文化寓意,便无法感知诗人对“传递思念”的执着。

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养成“先读注释后读诗”的习惯——就像拆礼物前先看说明书,注释能帮我们快速定位理解方向。

2抓意象:解码“情感符号”“意象”是古诗词的“情感密码本”。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意象约50个,可按自然景物(月、柳、雁)、人文事物(酒、舟、琴)分类记忆。每个意象都有相对固定的情感指向,但也要注意“同象异情”的灵活性。

以“月”为例:

?思乡之月: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月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媒介;

?孤独之月: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月因“故乡”二字被赋予“缺憾”色彩;

?豁达之月: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月成为超越世俗得失的哲学意象。

2抓意象:解码“情感符号”再如“柳”:因“柳”与“留”谐音,常表惜别(如“客舍青青柳色新”);但也有例外,如“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柳”则象征生机。

教学时,我会让学生制作“意象卡片”,正面写意象名称,背面记录诗句、情感类型及特殊用例。这种“积累+辨析”的方式,能帮学生建立意象与情感的敏锐联结。

3抓关键句:锁定“情感枢纽”古诗词中,有些句子是“诗眼”或“情眼”,它们往往直接点明主旨或情感。抓关键句的方法有三:

?首尾句:古诗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常奠定基调,尾句常升华主题。如《次北固山下》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点出思乡之情;《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抑郁转为奋进。

?议论句:宋诗重理趣,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通过议论表达政治抱负;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直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

3抓关键句:锁定“情感枢纽”?矛盾句:诗人常通过看似矛盾的表述强化情感。如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舴艋舟”之轻与“愁”之重的矛盾,突出愁绪之深;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思归”与“守边”的矛盾,凸显戍边战士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