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标的核心指向:思维发展与创新的外显演讲人
2025七年级语文观点表达议论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议论文写作是初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而“观点表达”则是议论文的灵魂。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需“能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结合近年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现状——我在教学中发现,超过60%的学生面对议论类题目时存在“观点模糊、论证零散、逻辑混乱”等问题——这节“观点表达议论”课件的设计,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有话不会说、有理说不清”的瓶颈,真正实现“用清晰的观点照亮思维,用严谨的论证传递思想”。
一、为什么要重视“观点表达”?——从课标的要求到生活的需要
011课标的核心指向:思维发展与创新的外显
1课标的核心指向:思维发展与创新的外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能力”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观点表达”正是思维发展的直接体现。七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他们能观察生活现象(如“短视频对学习的影响”),但往往停留在“好玩”“没意思”的表层评价;能阅读简单议论性文本(如《纪念白求恩》),但难以提炼作者的核心主张。此时系统训练“观点表达”,既是落实课标的要求,更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跃升的阶梯。
我曾带过一个学生小宇,他在周记里写:“现在很多人沉迷手机,我觉得不好。”这是典型的七年级初期表达——有态度,但无明确观点。当我引导他追问“不好”具体指什么(是影响视力?耽误学习?还是弱化社交?),并结合具体事例(如班级里某同学因刷短视频作业迟交)后,他修改为:“过度依赖手机短视频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导致作业质量下降。”这个转变让我深刻意识到:观点表达的训练,本质是在培养学生“把模糊感受转化为清晰判断”的思维能力。
1课标的核心指向:思维发展与创新的外显1.2生活的真实需求:表达自我与参与公共讨论
从课堂辩论到社区提案,从网络评论到日常交流,“观点表达”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的基本能力。七年级学生即将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但常因“说不清楚”而被贴上“偏激”“幼稚”的标签。例如,在“是否应该取消期中考试”的讨论中,有的学生仅说“支持,因为考试压力大”,而缺乏对“压力来源”“评价方式”等维度的分析;有的学生反对,却只能重复“考试能检验学习效果”的套话。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让观点更有说服力”的方法。
021明确“观点”的定义:态度、主张与判断的统一
1明确“观点”的定义:态度、主张与判断的统一在议论文中,“观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基本看法,需具备三个特征:针对性(针对具体问题)、明确性(肯定或否定,不含糊)、概括性(能统领全文论证)。例如,针对“中学生是否应该使用手机”这一问题,“中学生应合理使用手机,让其成为学习工具而非娱乐玩具”就是一个合格的观点——它针对“使用方式”,态度明确(“合理使用”),且能引导后文从“学习辅助功能”“娱乐成瘾危害”等角度展开论证。
教学中,我常通过“观点辨析”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例如,给出三个句子:①“手机很好用”(太笼统,无针对性);②“中学生使用手机可能有好处也可能有坏处”(态度模糊);③“限制使用时间和功能,能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中学生学习”(符合三特征)。通过对比,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观点”与“感受”“现象描述”的区别。
032提炼观点的三步法:观察—追问—聚焦
2提炼观点的三步法:观察—追问—聚焦提炼观点的过程,本质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加工。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总结为“观察现象—追问原因—聚焦核心”三步:
第一步: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如“校园内垃圾分类执行不到位”“课间操参与度低”)、热点话题(如“传统节日仪式感减弱”“短视频中的知识科普”)或文本内容(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例如,在“校园垃圾分类”的观察中,学生可能记录:“午餐后,60%的同学将剩饭菜和塑料餐盒混投进可回收垃圾桶。”
第二步:追问原因。通过“5W1H”(Why/What/When/Where/Who/How)追问,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如针对上述现象,可追问:“为什么混投?是分类标识不清晰?还是学生不清楚分类标准?或是缺乏监督?”通过追问,学生可能发现核心问题:“学生对‘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界定存在认知盲区。”
2提炼观点的三步法:观察—追问—聚焦第三步:聚焦核心。将追问结果转化为明确的观点。例如,从“认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