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pptx
文件大小:494.31 K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4.74千字
文档摘要

一、从观测到记录:认识气温与降水的“数据语言”演讲人

CONTENTS从观测到记录:认识气温与降水的“数据语言”时间之变:气温与降水的周期性波动空间之布:气温与降水的全球分异规律应用与思考:气温降水与生活的“双向互动”总结:从数据到规律,从现象到本质目录

2025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各位同学、老师们:今天,我们将共同开启一段探索“气温与降水”的地理之旅。作为气候的两大核心要素,它们不仅是我们每天关注的“天气密码”,更是塑造地球自然景观、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关键力量。记得去年带学生观测校园气象站时,有个孩子指着温度计喊:“老师,今天最高温32℃,可我早上上学时才20℃!”这样的疑问,正是我们今天要解开的——气温和降水究竟如何变化?又因何分布?让我们从最基础的观测开始,逐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01从观测到记录:认识气温与降水的“数据语言”

从观测到记录:认识气温与降水的“数据语言”要研究气温和降水的规律,首先要学会“读”它们的“语言”——科学的观测与记录方法。这就像我们学说话前要先认字母,地理探究的第一步,是掌握获取数据的“工具”。

1气温的观测与记录初中地理实验室里,最常见的气象观测工具是百叶箱。记得第一次带学生组装百叶箱时,有个男生问:“为什么不用封闭的箱子?”这正是观测气温的关键——百叶箱由白色双层木板制成,四壁百叶状,既避免阳光直射,又保证空气流通,这样温度计测得的才是“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温度”。我们日常所说的“气温”,通常指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这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高度)。气象站每天会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进行四次定时观测,取这四个时刻的平均值为“日平均气温”;一个月内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是“月平均气温”;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平均则为“年平均气温”。小实验:上周我们在校园里设置了简易百叶箱(用废旧纸箱改造,内壁贴铝箔反光,开百叶窗),连续一周记录14时(一天中气温最高时段)和日出前(气温最低时段)的温度。大家的记录单上,是否发现了“日温差”?比如周三14时30℃,次日清晨18℃,温差达12℃——这就是气温日变化的初步体现。

2降水的观测与记录降水的观测工具是雨量器。它由承水器(直径20厘米的圆形漏斗)、储水筒和量杯组成。记得有次暴雨后,学生们抢着测量降水量,结果把储水筒里的水洒了一半——这提醒我们:测量时必须将雨量器水平放置,降水停止后及时量取,若遇固态降水(雪、冰雹),需先融化再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指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例如,24小时内降水量≤10mm为小雨,10-25mm为中雨,25-50mm为大雨,50mm以上为暴雨。需要注意的是,“降水强度”(单位时间降水量)与“降水量”(总水量)是两个概念——一场持续2小时的暴雨(50mm)可能比一场下了12小时的大雨(40mm)对地表的冲刷更强烈。

过渡:掌握了观测方法,我们就能用数据描绘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曲线”。接下来,我们将从“时间维度”(一天、一年)和“空间维度”(全球、区域)深入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

02时间之变:气温与降水的周期性波动

1气温的时间变化:日与年的“升降韵律”气温的日变化“早穿皮袄午穿纱”——这句新疆民谣是气温日变化最生动的写照。根据校园观测数据,我们绘制了典型晴天的“日气温变化曲线”:日出前后(约6时)气温最低(因夜间地面持续辐射散热,无太阳补给);14时左右气温最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通过长波辐射加热大气有滞后性)。日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值叫“气温日较差”,它受天气、地形、海陆等因素影响:晴天日较差>阴天(云层削弱太阳辐射,也阻挡地面散热);沙漠地区日较差>沿海(沙粒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山地日较差<平原(山坡空气流动性强,热量不易堆积)。

1气温的时间变化:日与年的“升降韵律”气温的年变化如果将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连成曲线,会呈现怎样的形状?以北京(温带季风气候)为例:1月平均-4.3℃(全年最低),7月平均26.2℃(全年最高),曲线呈“单峰型”。而海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月均温都在18℃以上,曲线更平缓;南极点则是7月(极夜)最低,1月(极昼)最高——这说明:

?北半球陆地: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海洋滞后1个月,8月最热,2月最冷);

?南半球相反(因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气温差):温带>热带>寒带(热带全年高温,寒带全年低温,温差小;温带四季分明,温差大)。

2降水的时间变化:季节的“干湿交替”降水的时间变化比气温更复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