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课件.pptx
文件大小:531.82 K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5.12千字
文档摘要

一、课程导入:从脚下的土地说起演讲人

04/聚落的类型:乡村与城市的“双面人生”03/聚落的发展:从“小聚居”到“大都会”02/聚落的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选择01/课程导入:从脚下的土地说起06/导入:从生活中的聚落说起05/总结:聚落——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目录

2025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01课程导入:从脚下的土地说起

课程导入:从脚下的土地说起同学们,当我们站在校园里望向窗外,眼前的教学楼、街道、便利店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而当我们跟随父母回到老家的村庄,又会看到青瓦白墙的农舍、成片的稻田和村口的老槐树。这些或密集或分散的人类聚居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今天,我们就像考古学家破译古文明密码一样,一起揭开“聚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密码。

(展示云南元阳哈尼梯田聚落与上海陆家嘴城市聚落对比图)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左边是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哈尼梯田,层层叠叠的田埂间散落着蘑菇状的草房;右边是上海陆家嘴,玻璃幕墙的高楼直插云霄,霓虹灯光昼夜不歇。它们都是聚落,但形态、功能却截然不同。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地理规律?让我们从“聚落的诞生”开始探索。

02聚落的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选择

聚落的定义与本质首先明确概念: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既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也涵盖与居住直接相关的道路、广场、公园等设施。从本质上说,聚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地球表面“人地关系”最直接的空间体现。

(补充说明)就像蚂蚁会选择干燥的土坡筑巢,蜜蜂会在向阳的岩缝建巢一样,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也遵循着“生存优先”的法则。只不过,人类的“筑巢”能力更强,会综合考虑更多因素。

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要理解聚落的诞生,我们需要回到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刚学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不再完全依赖采集和狩猎,这为固定聚居提供了可能。但并非所有地方都能成为聚落的“摇篮”,自然条件是最基础的筛选器。

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与起伏的抉择早期聚落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或山间盆地。以我国为例,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渭河支流浐河的二级阶地上,这里地形平坦,既避免了洪水侵袭,又便于耕作;而云南的坝子(山间小平原)至今仍是聚落密集区,如大理坝子聚居了全州60%以上的人口。(对比案例)如果是陡峭的山地,比如横断山区,聚落往往只能分布在“巴掌大”的平缓台地,规模小且分散;而在青藏高原的羌塘高原,因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至今仍有大片无人区。

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度与降水的平衡适宜的气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年平均气温10-22℃、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的地区,最适合早期聚落发展。以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为例,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恰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因此诞生了苏美尔文明。(极端案例)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绿洲聚落,因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居民只能依赖地下水源,聚落规模被严格限制;而亚马孙雨林的湿热气候(年降水量超2000毫米),虽生物资源丰富,但高温高湿易滋生疾病,早期聚落发展缓慢。

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水源:生命的“动脉”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灌溉、生活饮用的必需资源。考古发现,90%以上的早期聚落遗址都分布在河流沿岸或湖泊周边。比如我国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紧邻姚江,既能取水,又能通过河流运输物资;新疆的坎儿井聚落,则通过地下暗渠将天山融水引入绿洲,形成“一条坎儿井,一片村庄”的独特景观。(数据支撑)现代研究显示,距离河流5公里以内的区域,聚落密度是其他区域的3-5倍;即便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全球前20大城市中仍有17个位于河流或沿海地带。

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土壤:农业的“根基”肥沃的土壤能支撑更多人口的生存。黄河中下游的黄土高原,虽然地表千沟万壑,但黄土土质疏松、富含矿物质,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就能开垦,因此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欧洲的波德平原(波兰、德国北部),冰川作用形成的肥沃黑钙土,支撑了密集的农业聚落。(对比实验)如果土壤贫瘠,比如南方的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早期聚落规模就较小;而通过人工改良(如施加石灰、种植绿肥),红壤区也能发展出较大的聚落,如江西赣州的客家围屋群。

聚落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除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聚落形成的关键。

聚落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流动带来的聚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楼兰,因地处商路节点,成为货物中转、人员集散的中心,逐渐发展为聚落;现代的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京广线与沪昆线交汇,从一个小镇发展为百万人口的城市。(直观案例)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