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课件.pptx
文件大小:347.88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4.04千字
文档摘要

一、课程导入:从死亡之海到能源宝库的跨越演讲人

CONTENTS课程导入:从死亡之海到能源宝库的跨越基础认知:塔里木盆地的资源禀赋与开发条件开发历程:从探路者到领跑者的技术突破开发意义:从区域到全国的多维价值辩证思考: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课程总结:从资源到责任的升华目录

2025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课件

01课程导入:从死亡之海到能源宝库的跨越

课程导入:从死亡之海到能源宝库的跨越站在塔里木盆地的卫星地图前,我总会想起第一次走进这片土地时的震撼——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的盆地被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流动沙丘占比超8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夏季地表温度可达70℃,曾被称为生命禁区。但当我登上轮南油气田的观景台,眼前是星罗棋布的井架、蜿蜒如银蛇的输气管道,远处的数字化监控中心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这一切都在诉说:这片死亡之海正以能源开发为纽带,与全国乃至世界紧密相连。今天,我们就从地理视角,揭开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的神秘面纱。

02基础认知:塔里木盆地的资源禀赋与开发条件

基础认知:塔里木盆地的资源禀赋与开发条件2.1地理位置与地质背景:能源富集的先天密码

要理解塔里木盆地为何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首先要明确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质构造。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北倚天山山脉,南抵昆仑山脉,西接帕米尔高原,东连河西走廊,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这种三山夹一盆的封闭地形,为油气资源的生成与储存提供了关键条件。

从地质演化角度看,塔里木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震旦纪以来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古生代时期,这里曾是广阔的浅海环境,大量古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烃源岩;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抬升与沉降,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岩层(部分区域沉积厚度超1.5万米);而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强烈挤压,促使油气向构造圈闭中聚集。据自然资源部2023年数据,塔里木盆地石油资源量约12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的1/5和1/4,其中天然气储量占比更是高达全国30%,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油气战略接替区。

2开发环境的双面性:挑战与机遇并存当我们谈论资源开发时,必须客观分析其环境条件。塔里木盆地的开发环境呈现显著的双面性:

自然挑战:①极端气候——年蒸发量超3000毫米,风沙日年均100天以上,强沙尘暴可掀翻设备;②地形复杂——沙漠覆盖区占比90%,流动沙丘高度可达200米,给钻井平台建设带来巨大困难;③生态脆弱——植被覆盖率不足5%,土壤风蚀模数高达5000-10000吨/平方公里?年,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独特优势:①资源集中度高——80%以上的油气资源分布在埋深6000米以下的超深层,单井日产量可达千吨级(常规油井仅数吨至数十吨);②区位优势突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向西可连接中亚油气网,向东通过西气东输管线直达长三角、珠三角;③政策支持有力——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明确将塔里木盆地列为西部油气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区域。

03开发历程:从探路者到领跑者的技术突破

开发历程:从探路者到领跑者的技术突破3.1早期勘探(1950-1989年):在死亡之海中寻找希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工业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对塔里木盆地的勘探长期停留在地表地质调查阶段。1958年,地质队员带着骆驼、罗盘和铁锤进入沙漠,在库车凹陷发现第一个工业油流井——依奇克里克油田,但因技术限制,年产量仅数千吨。1977年,位于盆地北部的柯克亚构造喜获高产气流(日产量60万立方米),首次证实塔里木具备大规模油气成藏条件。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艰难探索。受限于当时的钻井深度(仅能达到3000米)、物探技术(二维地震分辨率低)和运输条件(沙漠公路未贯通),勘探成功率不足10%,年油气当量(油+气折算)长期低于500万吨。

开发历程:从探路者到领跑者的技术突破3.2规模开发(1990-2019年):西气东输催生的能源革命

1990年塔中1井的重大突破(日产原油576立方米、天然气36万立方米),标志着塔里木盆地进入规模开发阶段。2002年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开工(轮南-上海),成为开发的催化剂。这条全长4000公里的能源动脉,将塔里木的天然气输送到东部12个省市,年输气量从2004年的120亿立方米增至2022年的330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减少东部地区标煤消耗4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

这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创新:①超深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