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学古诗词鉴赏?——从课标要求到成长价值演讲人
01为什么要学古诗词鉴赏?——从课标要求到成长价值02古诗词鉴赏的“四梁八柱”——基础要素与核心逻辑03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从“易错点”到“提分点”04结语:让古诗词成为生命的“精神原乡”目录
2025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讲解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坚信:古诗词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千年文脉,更以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动人的情感,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密码。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要求,而古诗词鉴赏正是落实这些要求的重要载体。今天,我将结合教学实践与新课标理念,系统梳理初中古诗词鉴赏的核心技巧,帮助同学们从“读不懂”到“读得深”,从“应试技巧”走向“文化共情”。
01为什么要学古诗词鉴赏?——从课标要求到成长价值
1课标中的“隐性密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里的“感悟”与“欣赏品位”,正是鉴赏能力的核心。以2024年中考为例,全国各省市古诗词鉴赏题分值普遍占比8-12分,考查形式从“解释句意”“分析意象”到“探究情感”“评价手法”,逐步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运用”。这意味着,只会背注释、记翻译的“死学”模式已无法应对新要求,必须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
2成长中的“精神滋养”记得去年带学生赏析《岳阳楼记》时,有个男生在笔记里写:“以前觉得‘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句口号,现在读来,仿佛看见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浩荡江水,把个人得失都融进了家国情怀里。”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古诗词鉴赏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而是通过文字与古人对话,在“感时花溅泪”中体会共情力,在“会当凌绝顶”中培养格局观,在“明月松间照”中学会发现美。这些能力,才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02古诗词鉴赏的“四梁八柱”——基础要素与核心逻辑
古诗词鉴赏的“四梁八柱”——基础要素与核心逻辑要想深入鉴赏古诗词,首先要理解其“底层逻辑”。古诗词虽短小,却像精密的“语言魔方”,每个字、词、句都承载着多重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认知框架:
1抓意象:古诗词的“密码本”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初中阶段常见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两类:
?自然意象:月(思乡,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柳(离别,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雁(书信/归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菊(高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文意象:酒(愁绪/豪迈,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金樽清酒斗十千”)、舟(漂泊,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剑(壮志,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抓意象:古诗词的“密码本”教学中我常提醒学生:“看到意象别急着套模板,要结合具体语境。”比如同样是“月”,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童趣,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苍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哲思,只有联系全诗才能准确把握。
2品语言:古诗词的“微雕艺术”03?形容词传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翠”,不仅写出柳叶的颜色,更暗含生机;“艰难苦恨繁霜鬓”的“繁”,极写白发之多,折射人生之艰;02?动词传神: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将抽象的春风化为视觉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以听觉写视觉,赋予杏花动态美;01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到“字斟句酌”的程度,一个“炼字”往往能成为全诗的“诗眼”。常见的语言特色包括:04?叠词增韵: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层层递进,将孤独感推向极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叠词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3析手法: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库”初中阶段需掌握的表达手法可分为三类:
?修辞手法: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托物言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结构技巧:以小见大(“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夜雨剪烛”的细节写思念)、欲扬先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先写孩子的“野”,后赞其专注)。
4悟情感:古诗词的“灵魂内核”情感是古诗词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