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课件.pptx
文件大小:507.57 K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4.54千字
文档摘要

一、设计背景:为何选择“身边的传统工艺”?演讲人

CONTENTS设计背景:为何选择“身边的传统工艺”?实施框架:三维目标与四大模块模块一:寻?发现身边的工艺(1课时)操作路径: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如何落地?评价策略:多元立体的成长记录目录

2025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活水源”——它打破教材与生活的壁垒,让语言文字从纸页间跃入真实情境,让语文素养在实践中生根发芽。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基于此,结合2025年语文教学改革趋势与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以“行走的文化:身边的传统工艺”为主题,设计了本次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我将从设计背景、实施框架、操作路径、评价策略四个维度展开说明。

01设计背景:为何选择“身边的传统工艺”?

1教材逻辑的自然延伸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以“小人物”为主题,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篇目,通过平凡人身上的“善”与“美”传递人文温度;第四单元聚焦“文化传承”,《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等文本,从文人品格、民间美德到人生哲理,层层铺垫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而“传统工艺”正是文化传承的具象载体——它既是手艺人(“小人物”)的生命印记,又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与教材单元形成“文本阅读—文化感知—实践探究”的递进链条。

2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我曾对所带班级(七年级)做过问卷调查,68%的学生能说出3种以上“网红打卡地”,但仅12%能准确描述本地传统工艺(如苏州的缂丝、景德镇的制陶);73%的学生认为“传统工艺是老物件”,却鲜少思考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这组数据揭示: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化认知,但缺乏“主动连接”的意识与能力。本次活动以“身边”为切入点,降低文化探究的距离感,通过“观察—访谈—记录—创新”的实践路径,帮助学生完成从“文化旁观者”到“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转换。

3时代语境的必然回应2025年,“国潮”持续升温,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成为教育热点。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将地方传统艺术纳入课程”,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最佳场域。通过“传统工艺”主题,既能对接国家文化战略,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这是比背诵“文化重要性”更深刻的教育。

02实施框架:三维目标与四大模块

1活动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四维建构依据新课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我将本次活动目标细化为:?文化自信:通过实地探访,了解本地3-5项传统工艺的历史、技艺与文化内涵,形成“传统工艺是活的文化”的认知;?语言运用:在访谈、记录、汇报中,学会撰写访谈提纲、观察笔记、实践报告,提升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思维能力:通过“传统工艺现状调查”“现代创新方案设计”等任务,培养辩证思维(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如“工艺保护是否等于原样保留”);?审美创造:观察工艺作品的造型、色彩、纹饰,感受其中的审美意趣,并尝试用文字、绘画或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二次创作。32145

2活动模块:从“认知”到“创造”的阶梯设计为实现目标,活动分为四大模块,遵循“感知—探究—表达—创新”的认知规律:

03模块一:寻?发现身边的工艺(1课时)

模块一:寻?发现身边的工艺(1课时)任务:绘制“家乡传统工艺地图”。

?教师提前准备本地非遗名录、地方志中的工艺记载(如《苏州府志》关于苏绣的描述)、老照片等资料,作为“认知支架”;

?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访问家长/社区老人,初步梳理本地传统工艺类型(如纺织类、雕刻类、饮食类);

?全班汇总后,用地图软件(如高德地图)标注工艺传承地(如绣娘工作室、陶瓷作坊),形成可视化成果。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工艺=遥远文化”的刻板印象,让学生意识到“文化就在脚下”。我曾带学生做过类似活动,有个学生在访问奶奶时,意外发现奶奶年轻时是扎染艺人,这成为他后续探究的重要动力——生活中的“文化触点”往往最能激发兴趣。

模块一:寻?发现身边的工艺(1课时)模块二:访?解码工艺的密码(3课时,含1次校外实践)

任务:完成“工艺手艺人访谈录”。

?前期准备:教师示范访谈技巧(如如何从“您做这行多少年了?”过渡到“最难忘的一件作品是什么?”),学生分组设计访谈提纲(需包含“技